沈陽:打造高水平創新高地 建設科技強市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歲月不居,隻爭朝夕。改革創新,攻堅決勝。
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攻堅之年,在科技強市建設新征程中,全市廣大創新主體、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改革創新,在優質創新空間建設、創新平台效能提升、創新人才引育留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型企業量質齊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突破。沈陽市位列2024年全球科技城市集群百強排行榜第61名,連續3年共躍升29個位次,是全國15個創新策源地之一。
沈陽市提出,全力打造國際性科技創新中心,努力當好遼寧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排頭兵,加快建設科技強市,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進入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決勝之年,全市科技戰線持之以恆、眾志成城,一體推進創新空間、創新平台、創新人才、創新生態,一體構建技術策源、中試轉化、應用場景、金融賦能、人才保障、教育支撐體系,為沈陽市打造國際性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科技強市提供強有力支撐。
打好打贏決勝之年決勝之戰,沈陽市科技戰線准備好了!
聚焦優化創新空間攻堅突破
近年來,沈陽市不遺余力優化創新空間,依托“一城一園三區多組團”科創空間和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更大范圍、更高質量集聚創新資源要素。2024年啟動建設了7個科創街區和13個科創園區,大學科技園、創業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示范基地等成果轉化承接載體達到110家。
1月7日,2025渾南科技城科技成果首發大會在智慧之雲舉行。由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以“撥投結合”模式支持的沈陽盛科智能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沈陽盛科特佰瑞隧道裝備有限公司在路演中發布了搬運機器人智能裝備和新型盾構刀具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
隨著渾南科技城核心功能區開園,在《沈陽市支持渾南科技城建設科創特區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賦能下,渾南科技城建設科創特區的虹吸效應不斷凸顯。首批集中入駐50個重點科技項目,包括3個院士科技創新中心、10個要素功能服務類項目、3個聯合共建類項目和34個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
渾南區科技局副局長朱丹鳳介紹,渾南科技城中央科創區打造了智慧之雲、科學家工作坊、科技服務街區、創新型企業孵化器等四大空間載體,分別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綜合服務平台、項目集聚區、生產性服務平台和企業高能級育成基地。圍繞引育“新鬆”“東軟”“拓荊”式企業開展“新東拓+”科技招商,已對接重點項目177個,簽約入駐67個,其中新質生產力項目達到70%以上。
聚焦優化創新空間攻堅突破,沈陽市將在多層面、多維度發力,構建高水平創新空間格局。將繼續高標准建設渾南科技城,加快推動沈北科教融合園建設,實施科創組團提質增效行動,加速推進重大創新平台、科創街區、科創園區、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打造國際合作交流平台,加強京沈科技對口合作,深化沈陽都市圈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哈長沈大”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
聚焦建強創新平台攻堅突破
沈陽著力構建分工明確、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高能級創新平台體系,不斷強化創新策源和引領帶動功能,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遼寧遼河實驗室邊緣計算和雲化控制器方向執行負責人蘭大鵬正帶領團隊全力推進“虛擬化工業控制系統關鍵技術與邊緣控制器”項目研究。該項目採用新的雲化控制技術路線,研發可適用於多種場景的自動化系統高端控制器。這種新型控制器通過邊雲協同的方式控制和管理大型機器設備,具有快速計算和決策的能力,使生產更加智能化。
蘭大鵬介紹,一年來已在多項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研制出雲化控制器原型機。未來一段時間,將在合作企業自動化系統上開展驗証應用。“我們對標國外先進科技成果開展攻關,成果有望在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等領域落地應用。”
揭牌運行以來,遼寧遼河實驗室加速集聚創新資源,科研產出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提出“強基礎、爭高端”發展思路,部署了5個主要研究方向,啟動了包含15個項目的六大自主科研項目群,基本完成科研體系布局。通過構建企業作為“出題人”和“閱卷人”,實驗室作為“技術引領者”和“答題人”的新型協同創新體系,遼寧遼河實驗室與我省產業鏈龍頭企業緊密協作,共同探索行業顛覆性模式創新。與沈鼓集團合作,建立了首套定制化大型壓縮機高柔性焊接與裝配系統,在不增加生產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實現效率與產能的倍增,為我國高端能源裝備快速靈活制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沈陽市體系化推動高能級創新平台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創新平台能級、層級,新增3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總數達到79個,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台總數達到1710個。遼寧材料實驗室、遼寧遼河實驗室、太行實驗室遼寧基地、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等重大創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進,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彰顯,產出了一大批基礎性、前沿性科技成果。
2025年,沈陽市將支持重點高校院所、科技領軍企業和醫療機構牽頭或參與創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力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總數達到100個,同比增長20%。以沈陽市科技條件平台為載體,推動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台面向10大重點產業集群開放共享創新資源。推動沈陽市創新主體牽頭組建的14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群與沈陽市重點產業集群對接互動,聚焦沈陽市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支持有條件的重點科技創新平台組建新的實驗室群。
聚焦完善創新生態攻堅突破
沈陽市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在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基礎研究項目體系化布局、提升科技型企業增長率、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強化科技金融賦能、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等方面求新求質、求實求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鬆公司)承擔了“面向汽車行業的焊裝機器人研制與應用驗証”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項,致力於解決汽車整車生產線高端機器人應用“卡脖子”問題。
新鬆公司智能裝備BG高級總監趙喜盛介紹,我國高端機器人產業化應用,尤其是在汽車整車生產領域此前仍被國外高端機器人產品壟斷,實現國產化是國家需求。新鬆公司集中科研力量,對汽車整車生產用高端機器人“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研究發起了總攻,在核心算法、軟件、器件方面取得了多項關鍵性突破。在車企衡量整車機器人焊接速度、效率的關鍵指標焊點節拍上,新鬆公司焊裝機器人達到了單個焊點低於2.2秒的先進水平。在項目開展一年多的時間裡,最新的焊裝機器人在國內某著名車企整車焊裝生產線上進行了示范應用和批量化應用,並獲得了新的訂單。
“在汽車整車生產線上批量化應用,實現了我國高端機器人應用的關鍵性突破,新鬆公司機器人高端化路線邁出了重要、踏實的一步,達到了立項之初規劃的目標。”趙喜盛說。
立足“國家所需、沈陽所能”,沈陽市深入推進創新活動和產業發展精准對接、高效融通,加快構建具有沈陽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貢獻力量。圍繞21條重點產業鏈和10個重點產業集群,聚焦集成電路、工業母機、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深入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325”沈陽模式,全力攻克“卡脖子”問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30項,累計解決技術問題215個,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裝備以及專利、標准等290項。
東軟睿馳汽車技術(沈陽)有限公司連續4年入選“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獲評遼寧省首家軟件服務類獨角獸企業,企業核心產品NeuSAR累計裝車量超千萬套。企業緊密圍繞產業發展趨勢,聚焦汽車基礎軟件、操作系統、自動駕駛、車雲一體等核心領域,持續加強產品研發與創新,在不到10年的發展時間裡,已成為推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沈陽市堅持開展科技型企業“育苗、培干、強柱”專項行動,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通過悉心育“苗”,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精心培“干”,扎實做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傾心強“柱”,加快推進科技領軍企業發展,沈陽市著力打造以科技領軍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為核心、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科技型企業矩陣”。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增1家獨角獸企業、1家種子獨角獸企業和320家雛鷹瞪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902家,總數佔全省的42.2%﹔科技型企業總數達到25318家,增量和總量持續保持東北地區首位。
聚焦引育創新人才攻堅突破
沈陽市加大力度實施“興沈英才計劃”,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構筑人才競爭優勢。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劉培濤主導的“多主元合金機器學習勢算法開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他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研究,聚焦多主元合金研發難題,打造一款面向多主元合金的勢函數大模型。
“無論是算法、模型還是軟件,我們的研究要為材料創新與應用服務。與傳統合金相比,多主元合金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和力學性能、出色的抗輻照損傷性能以及卓越的耐腐蝕性能,有望在航空航天、核電、國防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目前多主元合金勢函數的缺乏嚴重制約了合金的高效計算設計,我們要在金屬所金屬材料優勢學科的基礎上打造一款涵蓋工程合金元素的多主元合金勢函數大模型基座,提供基礎性、通用性的大模型,攻克多主元合金勢函數開發的難題,從而打開多主元合金計算設計的大門。”劉培濤說。
2021年回國前,劉培濤曾在國際知名的VASP軟件公司主導了多種先進方法的開發。回國后,他得到中國科學院、遼寧省、沈陽市多項人才政策的支持,助力他在第一性原理計算、機器學習方法開發以及人工智能賦能材料研究等領域大步前進。“省、市、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對科技人才都非常重視,為人才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和成長空間。獲評國家優青,讓我信心倍增,我將以更踏實的作風、更飽滿的干勁、更強勁的動力投入科研攻關中。”
2024年,市科技局在科技人才培養、引進、用好上下足功夫,為打造國際性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強市夯實人才根基。以引進培育一批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高端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為方向,聚焦全市10大重點產業集群,修訂細化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支持政策。協同各地區建設市級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需求儲備庫,年度征集入庫項目91項。推動33個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項目落地,引進各類外地人才104名,支持110名中青年科技人才團隊開展原始創新、技術攻關,破解產業發展技術難題。
創新實施“一院士一平台一園區一基金一服務”專班服務,推進飛行器未來技術中心、石墨烯制備及新能源動力電池導電劑產業化等一批院士成果轉化落地。探索推進“科學家+企業家”“人才鏈+產業鏈”高層次人才團隊助力產業發展行動,征集梳理全市重點企業、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及技術需求清單47項,積極對接加速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落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聚焦激發創新活力攻堅突破
沈陽市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加強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促進各類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最大限度激發科技蘊藏的巨大潛能。
市科技局打造的科技成果全鏈條促轉化“沈陽模式”,就是沈陽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潛能的一個實例。該案例獲評了全市改革創新優秀案例。
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需要破解“不願轉、不敢轉、沒錢轉、不能轉、不會轉”等難題。市科技局從科技成果本地轉化體制機制入手,以切實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為牽引,打通政府、高校院所、企業、科技成果持有人、金融機構、社會資本、技術轉移機構、技術經紀人等全鏈條,開展全鏈條促轉化探索。通過建立成果完成人激勵機制,破解“不願轉”難題﹔實施職務科技成果管理賦權改革,破解“不敢轉”難題﹔改革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補助形式,破解“沒錢轉”難題﹔健全成果轉化平台體系,破解“不能轉”難題﹔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轉化工作體系,破解“不會轉”難題。
東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李暢介紹,東北大學立足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實施知識產權及成果轉化全流程保護,建立成果轉化分級管理、收益共享、多元評價政策體系﹔構筑科技成果轉化支撐體系,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構建轉化專業隊伍,提升科技金融和法律服務效能﹔有組織推進校企、校地合作,打造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和校地轉移轉化創新平台。作為教育部首批高校成果轉化轉移基地,東北大學建立“收益共享激勵”模式,成果完成人最高可獲得92%收益。2024年,東北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同額突破16億元,獲評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集體獎一等獎。
大學科技園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台載體。沈陽市備案大學科技園29家,孵化企業705家,包括潛在獨角獸企業2家、瞪羚企業23家、高新技術企業109家。沈陽市已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概念驗証中心81家,通過中試、概念驗証服務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目前已累計簽訂中試服務合同3620項。2024年,全市登記技術合同13519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23億元,佔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的46.9%,保持東北地區首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