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最大抽水蓄能電站全面投產發電

人民網沈陽1月16日電 (記者王斯文)1月16日,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國網新源遼寧清原抽水蓄能電站6號機組順利通過15天試運行,各項指標優良,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清原電站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是國內首個完整採用EPC總承包模式建設的大型水電項目,囊括設計-施工-採購-安裝-調試-試運行全過程,總投資109億元,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安裝6台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輪發電電動機組,設計年發電量30億千瓦時,年抽水電量40億千瓦時,以兩回500千伏線路接入東北電網。清原電站全面投產后,將有效提高遼寧省乃至東北、蒙東地區風電、核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推動能源結構優化,每年可節約標准煤15.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7.5萬噸,成為遼寧省實現“雙碳”目標的強大支撐。
清原電站深入挖掘抽蓄新質生產力,持續提升工程安全、質量、工期、造價管控水平,大力推動智造創新,編制數字化電站大綱,以電站三維模型為載體,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構建數字孿生電站,智慧採集、分析施工過程數據,建造數字化管控平台,實現三個“首次”。首次實現抽水蓄能機組調速器軟硬件全面國產化。3號機組首次應用芯片級國產化調速器核心控制裝置,研制了高可靠、高性能調速器電器櫃樣機,實現底層操作系統和編程軟件自主可控,提升電站運維管理水平,進一步降低清原電站的投資、設備改造和后期運維成本,助力降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首次在抽水蓄能領域應用氣泡防冰技術。清原電站地處寒冷山區,電站積極探索創新,在下水庫、上水庫進出水口安裝氣泡防冰裝置,取得理想效果,為全國高寒地區的抽水蓄能電站冬季防冰蓋封閉提供了“清原范本”。首次將金屬結構安裝多項新技術應用於水電行業。清原電站工程總計安裝壓力鋼管2.8萬噸,首次開發應用智能化焊接數據監測系統,精准控制壓力鋼管焊接電壓、電流、速度等參數,實現智能化制造、數字化生產,焊縫一次合格率達98%以上,超過行業標准﹔率先在水電行業成功採用雙絲埋弧自動焊接技術,效率提高70%以上,相關工藝居國內領先水平﹔率先成功開展1000兆帕級別高強鋼板焊接性能與低溫性能研究、試驗與應用,為1000兆帕級高強鋼板在高水頭大容量抽水蓄能電站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有效助力抽蓄電站降低用鋼量、推進綠色建造。
據介紹,國網新源遼寧清原抽水蓄能電站全面投產后,將在東北電網中發揮調峰、調頻、調相、儲能、系統備用、黑啟動等功能,有效改善東北電網電源結構,提供安全可靠、靈活高效、綠色清潔的電力保障。自2023年12月15日首台機組投產發電到全面投產發電,清原電站機組隨調隨啟,快速響應,抽水、發電啟動成功率均為100%,已累計抽水1342次,發電1356次,抽水時長4954.18小時,發電時長4776.88小時,消納低谷和新能源電量16.37億千瓦時,提供系統應急和調峰電量12.46億千瓦時,充分發揮了抽水蓄能“穩定器、調節器、平衡器”的重要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