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遼寧頻道專題策劃

打造科技成果全鏈條促轉化“沈陽模式”

岳雨
2024年12月20日15:15 | 來源:沈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造科技成果全鏈條促轉化“沈陽模式”

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大力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是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沈陽市以“切實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為牽引,不斷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積極創新實踐,破解科技成果“牆內開花牆外香”問題,打造了科技成果全鏈條促轉化的“沈陽模式”。

建章立制 破解難題

12月11日,沈陽市科技局成果處處長宗丹介紹,市科技局體系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建章立制,破解束縛科技成果轉化的諸多難題。

建立科技成果

完成人激勵機制

破解“不願轉”難題

分別建立了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人才評定機制、政策激勵機制。在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創新實踐中,支持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明確成果完成人獲得的實施轉化獎勵不低於其所在單位轉化淨收益的70%。東北大學建立了“收益共享激勵”模式,成果完成人最高可獲得92%收益。沈陽工業大學建立了成果轉化5%“黃金股”激勵機制,學校無形資產佔本校人員創辦企業股份固定為5%,大幅提高了成果完成人分紅和轉讓收益比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實施以“股權+現金+研發費”為核心的“1+1+1”模式,不斷提高成果完成人轉化收益。

實施職務科技成果

管理賦權改革

破解“不敢轉”難題

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建立市場導向的成果定價機制,創新成果管理制度及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決策機制,將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成果完成人,以協議約定方式,合理約定成果權屬比例、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例、轉化費用及知識產權維持費用分擔比例等,明確成果轉化各方的權利、收益和義務。沈陽化工大學探索形成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的“三定向”成果轉化機制,入選科技部科技體制改革案例庫。

改革科技成果

轉化資金補助形式

破解“沒錢轉”難題

探索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先用后轉模式,建立成果轉化“投補聯動”模式,組建多種模式的成果轉化基金。市科技局聯合社會資本組建種子基金、成果轉化基金、科技創業基金,帶動金融資本和民間投資向科技成果轉化集聚。

健全科技成果

轉化平台體系

破解“不能轉”難題

構建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創新發展模式、“中試+園區”聯動機制、“轉化+孵化”服務體系,組織開展沈陽市大學科技園創建工作,以“一校一園”“一校多園”“多校一園”等多種模式,鼓勵推動中試平台與概念驗証中心、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科創園區等構建“轉化+孵化”共同體。

建立專業化技術

轉移轉化工作體系

破解“不會轉”難題

創新技術經紀人激勵機制、技術轉移機構培育機制,建立對接服務機制。強化專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技術經紀人納入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序列,將技術轉移“服務之星”納入“興沈英才計劃”予以支持獎勵,不斷壯大懂技術、懂市場、擅長撮合的技術經紀人隊伍。截至目前,全市技術經紀(理)人達到1100名,每年服務企業近萬家。

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

呈現嶄新面貌

通過體系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呈現出嶄新面貌。

全市已備案大學科技園29家,在孵企業705家。全市備案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概念驗証中心69家,概念驗証中心數量佔全省的67%,中試基地總量位居全省首位,實現全市10個重點產業集群、156個細分技術領域中試服務全覆蓋。中試基地累計簽訂中試服務合同3620項,產生新產品764個、新技術533項,孵化科技型企業664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已為7個項目提供了4399.5萬元的投資資金支持,協調金融機構為400余家科技型企業提供超12億元的融資支持。

截至11月30日,全市登記技術合同11057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599.20億元,同比增長36%。自2023年以來,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7個季度保持30%以上同比增長,繼續保持東北地區首位。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