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入列遼寧第六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核心提示
蜿蜒的古道、古朴的石板路、灰牆青瓦……近日,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公布,遼寧新增13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截至目前,遼寧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分別達到20座、36個,其中包括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個。這些攜帶著千年文明密碼的名鎮名村,以其豐富的文物遺存、成片的歷史建筑、傳統的民風民俗,承載起無盡的記憶鄉愁。
小村鎮
都有自己的“獨家記憶”
農閑時節,“省級名村”成為沈陽市新民市東城街道巨流河村的“熱搜話題”,村民湊在一起不光嘮家常,也會說說村裡的名人軼事、歷史故事、傳奇典故。“我們村不一般,歷史上打過大仗、出過名人。小時候滿村跑,就聽長輩們說哪裡歷史上是座城牆、哪裡有過古跡。”巨流河村村民馬洪飛口中的“大仗”是指著名的“巨流河之役”,名人則是指軍旅作家楊大群。而那本作家齊邦媛以巨流河為背景所著的家族記憶史《巨流河》,在講述一段顛沛流離記憶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知曉了這座古村落。
同樣記錄著獨屬於遼寧歷史記憶的,還有此次被列入歷史文化名鎮的錦州市凌海市溫滴樓鎮,以及被列入名村的溫滴樓鎮梯子溝村。“溫滴樓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境內有青銅器時代遺址多處。這裡是遼沈戰役外圍戰場,擁有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前線觀察所、戰地醫療所、地下黨活動處等紅色文化舊址。”錦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建設科負責人才連慶說,鎮內的梯子溝村距遼沈戰役前線指揮所四分鐘車程,每條村路都留下了革命的印記。
本溪滿族自治縣連山關鎮也留下了紅色記憶,境內的東北抗聯摩天嶺戰斗遺址記錄了1936年東北抗聯將士與日寇英勇戰斗、取得勝利的歷史。這場戰役鼓舞了東北抗聯將士的士氣,在抗聯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也使摩天嶺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些鎮村內的遺跡遺址,為遼寧留下了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的專屬記憶。
鄉野間
留存著珍貴的古建古跡
石頭壘的房屋看起來十分堅固,房頂上用紅色磚頭砌的煙囪好似隨時會升出炊煙,唯有“田字格”的木框窗戶會讓人覺得這些民房已經有些年頭……在沈陽市新民市大紅旗鎮大紅旗村,這樣的房屋共有3間。大紅旗村黨支部老書記王福山告訴記者,這些房屋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是京奉鐵路配套房屋。在這個小村庄內,還有始建於1903年的白旗堡火車站、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火車站商店,以及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大紅旗政府原址等建筑,這些建筑目前保護狀況良好,成為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名鎮名村裡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建筑,而且還有文物古跡。葫蘆島市興城市白塔鄉塔溝村境內,有一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塔峪塔,始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年),為研究遼代晚期的皇家佛教信仰形式和內容提供了實証。塔溝村的“塔溝”二字,就是從此處而來。同樣位於興城市的大寨滿族鄉新立村境內,有保存完好的集講學、寺廟於一體的古建筑群——大寨溯本堂,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凌源市宋杖子鎮康官營子村,也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依山而建的萬祥寺始建於1738年,據稱,門前的雲山鬆年齡甚至大於萬祥寺,是朝陽地區最古老的雲山鬆。
新場景
融入傳統鄉風民俗
時至今日,這些散落在鄉野間的歷史文化遺存不但保存了下來,還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通過文化資源和旅游場景的巧妙融合,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擁有滿族刺繡和遼西木偶戲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溫滴樓鎮內,坐落著邊牆子虎溪民俗文化村。現在,這座小山村也是篆刻、書法、攝影、繪畫、收藏、非遺等文化名家聚集地。2021年,邊牆子村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吸引著省內外游客參觀游玩。鎮內各村至今保留著滿族民俗文化和民間傳統,逛大集、扭秧歌、舞龍、殺年豬、貼春聯、貼窗花、黏豆包、滿族飲食等廣為流傳。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在今年入選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前,營口市鱍魚圈區熊岳鎮去年就已經入選了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據了解,作為一座具有2000余年歷史的文化古鎮,熊岳鎮近年來深挖古鎮資源,全方位拓展古鎮深度游的空間載體。與此同時,該鎮被評為歷史文化名村的望兒山村深挖“望兒”文化主題,不斷整合村內資源,為老年人打造宜居家園。
認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延續鎮村歷史文脈,對於留得住鄉愁具有現實意義。記者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遼寧省將通過“找出來”“管起來”“用起來”等舉措,持續推動鎮村歷史文脈保護,利用傳統村落和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田園風光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讓這些散落在鄉野的名鎮名村成為真正的名“星”,煥發出新的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