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要聞

遼寧流行音樂如何再上新高地?

吳丹
2024年11月13日09:47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核心提示

一首歌為什麼會被廣為傳唱,其中必有雋永的力量、時代的氣息和對生活的感悟。

日前,由省文聯、沈陽市文旅廣電局聯合主辦的“致敬遼寧流行音樂45周年系列活動”在沈陽進行。45年來,遼寧流行音樂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帶給我們哪些思考,遼寧音樂文化如何凝聚新時代精神力量繼續高質量發展,記者連日來採訪中國流行音樂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東北地區的流行音樂從業者共同探討。

回望

“遼寧力量在樂壇佔據半壁江山”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時間隻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熟悉的旋律響起,台上台下一起歡唱。這是日前“再起航”遼寧原創流行音樂作品演唱會開場的一幕。“這首歌是誰創作的?”“你不知道吧?作曲和原唱夢然是咱沈陽音樂學院畢業生。”觀眾們的小聲交談裡也滿溢著驕傲。

以青春的名義向遼寧音樂人致敬,是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我愛你中國》《旗幟》《沈陽啊沈陽》等17首由遼寧籍藝術家或在遼寧學習、生活、工作過的作者所創作的原創流行音樂作品,通過4個篇章,展現了抒情流行、民謠、流行搖滾、民族金屬、說唱、電子舞曲等多種流行音樂風格,也彰顯了中國流行樂壇中的遼寧原創力量。

台上熱舞歡歌,台下熒光棒揮舞,掌聲雷動,這股火爆勁兒讓身為遼寧省音協流行音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的楊原頗為動容,“遼寧這片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土地,如同龐大的音樂寶藏,持續孕育出無數扣人心弦的旋律以及杰出的音樂人才。20世紀90年代初活躍在中國流行歌壇的流行歌手,遼寧籍佔半壁江山。”

省音協秘書長劉蕾介紹,1979年,沈陽歌舞團成立全國第一個輕音樂團,標志著流行音樂正式落地遼寧。20世紀90年代初,遼寧流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流行音樂詞曲作家,比如谷建芬、張千一、張宏光、范哲明、鐵源等。同時,遼寧亦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歌星,如張曉梅、蘇紅、段品章、那英、孫楠、李春波、艾靜、火風等,他們憑借獨特的嗓音征服了聽眾。45年來,遼寧完成了當代流行音樂的起承轉合,匯成了一股自信向前的奔騰洪流。

中國音協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副會長范哲明介紹,當年很多人去模仿港台的唱法,遼寧出現了一些走紅的歌星,最早的有沈陽歌舞團的張曉梅(《好大一棵樹》原唱),大連歌舞團的段品章(《媽媽的吻》《燭光裡的媽媽》原唱)、本溪歌舞團的蘇紅(代表作《小小的我》《我多想唱》)等。

經歷過唱片輝煌時代的洗禮,加之遼寧媒體主導的原創音樂榜以及推動本土原創作品的平台和演出活動的加持,遼寧流行音樂近些年來涌現出很多優秀作品,比如《心手相牽》《少年》《行囊裡的家鄉》《西行戰旗》《一路芬芳》等,唱出了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遼寧強音。

熱議

立足本土,重振遼寧樂壇雄風

流行音樂與時代發展、社會價值、大眾關切互為表裡。什麼是流行音樂發展的主流?未來遼寧流行音樂事業的突破口在哪裡?圍繞對原創流行音樂創作的觀察與思考,中國風格流行音樂發展研討會暨遼寧流行音樂45周年發展研討會上,流行音樂領域60余位專家學者和沈陽音樂學院、沈陽師范大學等高校和藝術團體的代表展開了深入探討。

“遼寧流行音樂跟內地流行音樂是同步發展起來的,甚至是比較領先的。”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金兆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如何讓流行音樂創作更貼近老百姓的審美,達到通俗易懂?金兆鈞建議,要利用好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用現代的作曲、編曲、錄音手法以及演唱方法,使之獲得屬於當今的獨立性。他表示,一定要與時俱進。創作者應讓作品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體驗,實現時代性和藝術性、個性化的融合。

“如何重振雄風、再創輝煌,是值得藝術管理者和詞曲作家思考的問題。”遼寧音樂文學學會會長賈錚認為,當下活躍在中國流行樂壇的一線詞曲家和歌壇唱將,很多都是遼寧籍的。如果人才外溢是人往高處走的自然現象,那麼,我們為何不能成為“高處”呢?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支實力雄厚的隊伍。這支隊伍要有自己的目標,形成獨有的創作風格。

“當下,同質化傾向頗為突出,個性化元素缺失,快餐文化特征明顯,一些作品在風格、主題上趨於相似,曇花一現,難以給聽眾帶來新奇獨特的感受。”楊原表示,過去很多歌曲在旋律、歌詞內容、配器手段等各方面,都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之所以能流行至今,和作品批判與頌揚的特質密不可分。他建議,在創作層面要深入挖掘和巧妙運用本土資源,譬如遼寧地域的東北民歌、地方戲、說唱藝術等民間元素。應大膽創新,將這些獨具特色的民間元素以及民族樂器融入流行音樂的創作,讓作品更具地方特質。東北民歌的質朴奔放、地方戲的韻味情致、說唱藝術的活力節奏,皆可為流行音樂注入全新的活力。通過融合這些元素,我們能夠創作出既具備現代流行音樂的時尚感,又飽含遼寧本土文化特色的音樂作品。

沈陽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竇強認為,東北人唱歌條件好,有沖擊力、感染力,聲音有辨識度,骨子裡有一股東北的勁兒,這很重要。“我們希望用音樂劇、歌舞劇的形式來推動遼寧流行音樂的發展,將歌曲內容、情感與歌手風格、沈陽氣質融合起來,從音樂劇中挖掘具有流行氣質的段落,推出一些單曲。”竇強說。

省文聯、省音協表示,要充分發揮行業優勢,為音樂人提供更有效的交流平台和更多的輸出途徑,培養更多的流行音樂人才,再筑樂壇新高地。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