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從“賣原糧”向“賣產品”“賣品牌”轉變

“朝陽小米還是非常有口碑的,我們剛參展,就簽下一個2000萬元的銷售訂單。”說起不久前在第六屆全國糧食交易大會上的收獲,遼寧綠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蓋井雲難掩興奮,對拓展外埠市場信心倍增。
10月中旬在武漢舉行的這次糧交會,我省有75家糧油、糧機、食品企業參展,通過糧食競價交易會、產銷區企業對接、網上直播帶貨等方式,線上簽約銷售糧食58.39萬噸,成交額達15.3億元,對外展現了我省糧食產業的綜合實力與發展潛力。
以展為媒,糧交會為全國各地的企業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從展示到推介,我省正從“賣原糧”向“賣產品”“賣品牌”轉變,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條被不斷創新激活,但產品開發能力、品牌影響力、市場營銷力等仍有較大的提高空間。
好產品也要賣出好價錢
“都說東北的大米好吃,我趁著參展過來嘗一嘗,的確好吃。”一名貴州參會代表驚嘆於盤錦大米的“迎面扑香”。
在遼寧展區,包裝米、面、油仍是主流品種。營口渤海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洪順親自上陣,向客人講解公司5萬余畝農田的數字化管理方式:土壤含水、天氣情況、水田積溫、病虫害等全部實現在線監測。
“這是我連續3年投標未中的用糧大客戶,我的詳細展示,就是想讓他們對我們的生產能力、產品品質有更直觀的認識。”送走客人后,楊洪順向記者坦言,農業生產周期長、產出慢,好產品也要走出賣好的第一步,而后在這個基礎上謀新策。
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營口蓋州市青石嶺鎮商家台村打造“農佳嫂”品牌,主營本村4000余畝老品種玉米制品。品牌主理人、村黨支部書記孟杰逢展必參加,還直播教網友如何制作各種動物造型的玉米面饅頭、餃子。
“我們村玉米年產量約3000噸,年銷售額達2000余萬元,雖然只是粗加工,但售價是普通玉米的3倍到4倍。”孟杰掰著手指算賬,“隻有抓住糧食種植、加工、銷售的后半段,才能為村民、村集體創造更多的附加值。”
用糙米開發出的米芽露、用藍莓開發出的低度果酒、用人參開發出的參茶……圍繞健康產業,本溪企業帶來的產品驚艷了消費者。但部分本溪企業代表坦言,開發新品對企業來說難度並不大,最大的難度來自市場,來自如何把東西賣出去。
對此,本溪市發展改革委糧食科科長房博深有同感:“一個加工農產品要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同,涉及品質、品牌、渠道等因素,一個環節掉隊都可能敗陣。比如我們的龍山泉啤酒,建廠已有40多年,真正走出本溪市場才是近幾年的事。”
“培”“引”合力發展深加工
“有機紅花生,銷量50萬+”“有機黑豆,400萬+”“有機朝陽小米,500萬+”……如果不是打開硃碌科京東自營店網頁,很難想象位於朝陽建平縣朱碌科鎮的懷志雜糧有限公司的產品在網上竟如此暢銷。
“朱碌科種植雜糧歷史悠久。為擺脫過去好糧賣不出好價的局面,我們更加注重產品品質,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証以及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証,並根據網絡客群需求全面採取小包裝。”懷志雜糧有限公司員工鄒延齡說,目前,公司有30余人的電商運營團隊。
重心從線下向線上轉移,讓懷志雜糧解決了賣難的問題,卻並沒有解決高附加值問題。公司相關人士坦言,目前,產品仍偏初級化,此前曾嘗試開發即食沖飲雜糧產品,但銷售不及預期,便停止了這個項目。
這樣的現象並非個案。眼下,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老河土鎮,隨處可見秋收后的花生堆場。這個擁有14萬畝土地的鄉鎮種了12萬畝花生,是名副其實的“花生大鎮”。即便花生產業如此集中,但當地仍未孕育出一家有影響力的花生精深加工企業。
“作為年產3萬噸、年銷30萬噸的集散地,出現這種現象的確不正常。”老河土鎮鎮長王楊說,這裡的花生供不應求,本土種產銷大戶往往小富即安,對進一步投資精深加工意願不強。此外,與南方拎包式入住的招商模式相比,本地很難提供與客商需求相匹配的基礎條件,也是制約本地花生引資發展精深加工的因素。
在糧交會期間,沈陽蒼達糧油有限公司品控部主任何文杰大范圍走訪同行企業,結果讓他非常震撼。他說,除了大眾化的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外,小品種油開發勢頭強勁,比如山茶花油、葡萄籽油、火麻油、芥麻油以及基於山柚油開發的糖果等,這些油品銷售體量可能不大,但闖新賽道的思路值得學習。
東北地區有獨特的土壤、光照等自然條件,生產出的極具特色的糧油作物受到各方消費者的關注和青睞。不容忽視的是,我省糧食產業精深加工不足的短板仍較明顯。
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看來,我省糧食加工產業發展空間潛力較大,要讓遼寧好糧油走向全國乃至海外,必須加大糧食深加工的發展,一方面要培育壯大本土龍頭企業,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先進企業,與遼寧的糧食資源形成並駕齊驅、加速發展的格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