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區縣鄉村

彰武縣:水稻畝產超600公斤 沙土地變成米糧川

李 越
2024年10月23日08:34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水稻平均畝產600公斤以上,而且將貧瘠的沙地改良為優質水稻田,為‘以水含沙’系統治沙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10月16日,遼寧省農科院水稻所、阜新市科技局聯合組成專家組,對位於彰武縣大冷鎮的沙地水稻示范基地進行測產驗收,得出上述結論。

“這是我們在大冷鎮深耕的第4年,水稻種植從零開始,到取得現在的成果,實屬不易。”省農科院水稻所所長鄭文靜說,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水稻種植,改變了當地的土壤結構,減輕了風沙的危害,變沙土地為米糧川,其生態意義價值更高。

大冷鎮位於彰武縣西北部,土地薄、風沙大,原本以種植玉米為主。春季刮風時,對面5米以外很難看到人。

為實現種植效益與生態效益雙提升,省農科院水稻所依托與彰武縣科技共建項目及省科技特派團項目,在大冷鎮建設水稻示范基地,構建優質高產品種、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生產等一系列豐產增效技術模式,不斷試驗摸索將沙地貧瘠土壤逐步改造為優質水稻田。

“起步期是非常艱難的。”省農科院水稻所專家韓勇說,因為當地沙土地地勢不平、含水性差,且具有鹽鹼性,育苗成活率低,水肥“跑冒滴漏”嚴重。為盡早讓水稻在當地“安家”,韓勇等專家年復一年進行技術攻關,不斷篩選分蘖率高、耐貧瘠、生長力強的品種,並通過水肥管理改良沙土地。

第一年,在沙土地上留下了水稻生長過的痕跡﹔第二年,沙土中開始見到土壤顆粒﹔第三年,種植區的水肥被“鎖”住了﹔今年,水稻畝產達到600公斤。

“將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現在的水稻田,種植效益比過去每畝增加了千元左右。”民泰(阜新)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楊林說,同時,“以水含沙”是治沙的有效手段,現在水田種植的區域即使大風天也不起沙,對於彰武的生態環境改善大有裨益。

水田有產量了,沙地也變成濕地了。“今后,我們還要在當地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同時繼續開展工廠化育苗、節水稻作等種植模式,取得生產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鄭文靜說。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