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沈陽——沈陽人才工作綜述之三

“一次親身體驗,比其他途徑了解到的信息更加真實具體,更有說服力。”
在2024年“博士沈陽行”參觀調研活動中,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讀博士陳錦濤與十余位來沈博士共同走進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展室到大鍛件車間再到電鏡實驗室,陳錦濤的目光被展品和科學儀器牢牢吸引。“金屬所會為做真研究、干實事的人才提供一個優質的平台,這是金屬所最吸引我之處。”陳錦濤說博士畢業后如果從事科研工作,金屬所將是他的理想之選。
百聞不如一見。2024年“博士沈陽行”活動結束后,720名博士選擇留在這座城市,這個數字比去年翻了近兩倍。
渾南區舉行青年博士人才入職歡迎儀式。渾南區委宣傳部供圖
日前,《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報告》在北京發布,憑借新興產業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疊加優勢,沈陽市榮獲“發展機遇之城”稱號。去年,沈陽市10個重點產業集群產值達到9000億元,今年將向萬億邁進。
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堅決扛牢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錨定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和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的沈陽,向天下英才拋出橄欖枝。
聚焦高校畢業生這支生力軍,沈陽市深入實施“莘莘學子,逐夢沈陽”高校畢業生留沈來沈專項行動,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舉辦專題宣講會,磋商校地戰略合作,推介沈陽全面振興發展形勢和人才政策。同時,組織航空工業沈飛、中國航發黎明、新鬆機器人等重點企業開展現場招聘對接活動,讓同學們看到來沈發展的光明前景。
求職者進行就業咨詢。人民網記者 尹柏寒攝
梧高自有鳳來棲。從三年多前第一次來到沈陽,到如今成長為航空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首批博士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之一,來自河北省、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博士劉偉建已經成為一名沈陽的“新市民”。
雄厚的工業基礎是吸引劉偉建選擇沈陽的重要因素之一,“沈陽是一個干大事的城市,是一個做‘大國重器’的城市,也是一個孕育‘大國工匠’的城市,非常適合人才成長。”
去年9月,在沈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倡議下,沈陽市駐沈高校就業聯盟正式成立,搭建起“政+校+企”協作平台。通過深化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聯盟積極為同學們提供全方位職業能力和就業創業指導,在就業起跑線上為十余萬畢業生保駕護航。
沈陽市駐沈高校就業聯盟成立。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專業技術人才對於產業蝶變升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沈陽市制定實施《加強新時代沈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去年以來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4.3萬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68萬人,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113萬人。
前不久,遼寧郵電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數字人才基地副總經理王浩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上課聽講,下課背題,忙得不亦樂乎。雖然已經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他仍然迫切地希望取得職業技能評價証書。“‘雙証’在手不僅是對個人技術能力的認可,對於參與項目、技能評比更是至關重要。”
王浩獲取“雙証”的目標,源於沈陽市今年出台的人才“貫通”政策。沈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關於做好工程技術領域專業技術人才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通知》,涉及機電、交通、建筑、檢驗、信息通信、檢測等6個專業,進一步打通了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証書的專業技術人才可以參加“興沈大工匠”“興沈青年工匠”“沈陽市優秀技術能手”等技能人才評審,獲評人員可分別得到10萬元、3萬元和1萬元一次性獎勵。
“此次‘貫通’政策主要圍繞沈陽市重要產業鏈需要設置技能職業,接下來將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滿足產業、企業、人才發展的需求。”沈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誠心引才、熱心留才、傾心育才、真心愛才。在新時代沈陽人才振興工作推進會議上,遼寧省委副書記、沈陽市委書記王新偉表示,真誠希望各方英才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選擇沈陽、扎根沈陽,在這片充滿希望和夢想的沃土上創造更大成就、綻放精彩人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