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黑土地上謀“糧”策 鄉村振興繪新篇
金秋九月,遼寧迎來收獲的季節。一望無垠的稻田裡,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繁忙的生產線上,包裝好的新鮮農產品迅速發往餐桌﹔農家院的鐵鍋裡,陣陣玉米、河魚的芳香引人垂涎……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遼寧始終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聚焦打造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錨定建設農業強省、食品工業大省目標,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活力。
守穩“糧袋子”
走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鐵嶺縣玉米種植基地,成片的玉米在黑油油的土地上茁壯成長。隨機剝開一穗玉米,飽滿的籽粒緊緊抱在一起,圓潤黃亮。
在種植基地對面的鐵嶺縣蔡牛鎮張庄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大院裡金燦燦的“玉米山”惹人注目。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正在張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展示館裡忙著安排第二天的接待工作。“明天有新疆過來的100人,下午還有省內阜新來學習的團隊。”放下電話,趙玉國的聲音略帶嘶啞,“趕上豐收季,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到我們這裡來考察學習‘張庄模式’。”
趙玉國在介紹合作社的產品。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在遼寧,2800萬畝典型黑土區是全省重要的優質糧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張庄合作社聯合科研院所,大力推行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打造了集“免耕少耕、科技賦能、規范管理、黨建支撐”等產、供、銷、服務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種了一輩子地的趙玉國介紹說,與以往的耕作方法相比,保護性耕作最大的優勢就是秸稈直接還田良性循環,通過歸行技術,把粉碎后的玉米秸稈集中放置成行,兩行秸稈之間留出空地用於播種,第二年秸稈會腐熟成有機質,就可以在上一年播種的地方放秸稈,在秸稈腐熟的地方播種,然后每年依次循環倒茬種植,避免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
如今,張庄合作社已連續多年實現畝產噸糧,輻射帶動了3600多戶農民。2023年,合作社共流轉土地2.26萬畝,種植玉米超2萬畝,大豆0.25萬畝,實現經營收入3000萬元。
有好地才能產好糧。2023年,遼寧省新建和改造高標准農田296萬畝,持續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1000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512.7億斤。今年,遼寧省計劃建設保護性耕作整體推進縣17個、高標准保護性耕作縣級應用基地80個、鄉級應用基地183個,實施保護性耕作任務面積1350萬畝。
做強“土特產”
摘梨、裝箱、打包、發運……進入九月,鞍山市千山區對樁石村村民高虎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家裡還有3萬斤南果梨沒摘完,得抓緊,要不不夠賣。”
不遠處的千山腳下,福建游客張馨露品嘗過南果梨奶茶后,連連稱贊。“千山的景色真美,南果梨奶茶是真的好喝。我准備給家人帶些南果梨回去,讓他們也嘗嘗。”
鞍山特產南果梨。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南果梨是鞍山市的特產,也是鞍山東部山區的農業支柱產業。從鮮食南果梨,到南果梨酒、南果梨粽子、南果梨奶茶,一枚小果子,成就大產業。目前,鞍山南果梨種植面積約40萬畝,年產南果梨40余萬噸,年生產、儲藏、加工綜合產值超23億元。
做強“單品”的同時,鞍山市著力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鞍山市台安縣是遼寧省最大的白羽肉雞養殖基地,年出欄量超過一億隻。來到鞍山市九股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忙碌的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按部位加工白羽肉雞。這家土生土長的台安企業創建於1997年,2009年與禾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現已發展成為以白羽肉雞產業為中心,集種禽育繁、規模養殖、屠宰分割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與九股河食品廠區相距不到百米的地方,遼寧安九動物營養食品有限公司寵物食品深加工項目建設正酣。“選址在這裡建廠因為緊鄰上游貨源,我們可以利用九股河屠宰白羽肉雞分割出來的雞肝、骨架、雞血等原材料,加工寵物飼料和營養品。”項目負責人田術梅說。
日前,遼寧省出台推進農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到2026年,建設完善10個以特色產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集聚區,新增10個以上國家農業產業強鎮、20個以上國家特色產業專業村,農業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0億元以上。
文旅促蝶變
一大早,鐵嶺縣凡河鎮五角湖村的民宿經營者李大姐就忙開了,打掃小院,給客房換上新的床品,去自家小菜園摘滿一筐豆角、辣椒、茄子,又來到廚房准備起食材。
臨近中午,從本溪一路騎行而來的幾位騎行愛好者一進小院,就被噴香的農家飯菜吸引了。“聽朋友推薦說這家民宿不錯,我們准備在這住一晚,逛逛蓮花湖濕地公園,嘗嘗鐵嶺的特色美食。”騎友劉鐵剛說道。
小小的庭院裡,炊煙裊裊,布景盡顯田園景色。像這樣的民宿,五角湖村共有十余家。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通過“濕地+民宿”的旅游疊加效應,五角湖村年接待游客量近萬人次,農戶年均增收5萬元,帶動村屯直接經濟收入60余萬元。
在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台街道的稻夢空間,鮮活、多元的鄉村旅游體驗,正在不斷釋放農文旅融合的新動能。
“2024愛沈陽”“聽勸”“火鳳展翅”“詩仙李白”……一組組巨幅3D稻田畫立體生動、惟妙惟肖,引得游人紛紛打卡拍照留念。
“2024愛沈陽”稻田畫。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從一粒米長成一幅畫,要經歷從春到秋的積澱。創作者們在構圖填色之后,進行3D轉換、定位連線,採用紫色、白色、赤色等彩色水稻,由專業插秧人員進行精准操作、精心管護,最終長成眼前的稻田畫。
這片佔地1550畝的稻夢空間既是觀光景區,也是農業稻田。游客可以乘坐小火車穿梭其中,也可徜徉在田間小徑,登臨圓夢塔,參觀錫伯族廣場,感受錫伯族文化和稻田文化之美。
這裡的米不光能看,還制作成米線、冰淇淋等產品,廣受游客歡迎。除了觀光游,稻夢空間還作為農業科普基地,年接待研學游學1萬余人次。到了冬季,這裡還會上演酣暢淋漓、鄉土情深的“雪地村超”。
三產融合共發展,和美鄉村新畫卷。今年,遼寧省不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圍繞43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開工建設項目775個,完成投資53.8億元﹔圍繞10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謀劃實施道路、給排水、民宿、旅游服務中心等重點項目120個。
糧食生產更穩、產業發展更強、村鎮顏值更高,遼沈大地上,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正在變為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