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本網原創

全面振興 東北向“新”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4年09月08日13:15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一張圖,覆蓋1.3億平方公裡。

9月2日,世界首幅高清全球年度一張圖——“吉林一號”全球一張圖驚艷亮相。這張地球的高清衛星照片填補了國際空白,其分辨率、時效性及定位精度等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此刻的太空中,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108顆“吉林一號”衛星組成的全球最大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正為環境保護、林業監管、自然資源調查等眾多領域,提供從“天邊”到“身邊”的世界級精細化遙感應用服務。

當我們把觀察的視角從太空聚焦到中國東北的“三省一區”,這個曾經創造過新中國工業史上千個“第一”的老工業基地,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方向愈加清晰,動力愈加澎湃。

2023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增長16.0%、15.36%、22.9%,內蒙古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超過20%,增速全部位居全國前列。

向“高”攀登

這幾個月,沈鼓集團副總工程師姜妍更忙了,辦公桌上龐雜的資料快要將她“淹沒”。

5月19日,沈鼓集團拿下了全球最大規模乙烯裝置的設計生產訂單,該設備最大負荷可達到180萬噸/年。這也讓沈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家能夠設計制造高端乙烯裝置的企業之一。

技術人員在沈鼓生產車間裡調整設備參數。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技術人員在沈鼓生產車間裡調整設備參數。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從中國首台套到世界首台套,沈鼓依靠技術創新已成功研制200余種重大技術裝備,實現了核心技術從“跟跑”“並跑”到“領跑”。“我們在不斷打破自己創造的‘天花板’。”姜妍說。

歷經數十年的發展,東北積累了齊全的工業門類,但“類型全”並不代表“質量高”。當新型工業化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高端化,成為東北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答題。

0.03毫米,是一根頭發絲厚度的四分之一。在黑龍江錦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超薄柔性玻璃蓋板加工生產線上,一張張玻璃原材料經過28道工序,被制成厚度僅為0.03毫米的超薄柔性玻璃。當記者打開手機的折疊屏給生產線拍照時,並沒有意識到,手中這塊折疊屏的玻璃蓋板就來自眼前的生產線。

“手機廠商對折疊屏玻璃蓋板的需求特別大,整條生產線的工期已經排到幾個月之后了。”生產總監張浩鵬說。

黑龍江錦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玻璃蓋板。人民網 尚城攝

黑龍江錦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玻璃蓋板。人民網 尚城攝

就在幾年前,這種超薄柔性玻璃還是“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張浩鵬介紹說,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企業加大攻關投入,對各項工藝參數逐一攻破,讓柔性玻璃蓋板可折疊次數從20萬次增加到了100萬次,折彎半徑從3毫米壓縮到了0.5毫米。“現在我們正在向全球領先的0.02毫米厚度發起沖擊。”

在高端制造業領域,突破“卡脖子”有時就是0.01毫米的進步。

把高端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東北地區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著力點,也是各行各業的共同追求。

去年底,哈電集團打造的“核電之肺”——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投入商業運行,攻克了多項關鍵工藝技術和世界級制造難題。

今年5月,中國船舶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建造的17.5萬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順利出塢,意味著大連造船具備了制造全球最先進的此類船舶能力。

7月17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發布了國內自主研制的首款高速內置轉向架,400公裡的設計時速將助力中國高鐵跑出新的“加速度”。

眼下,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煤制烯烴和配套綠氫耦合制烯烴項目已進入沖刺階段,預計10月份建成投產,屆時,該項目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煤制烯烴項目。

逐“綠”前行

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能耗高污染重,曾一度制約東北的發展。在東北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是清晰的“指揮棒”和“風向標”。

在沈陽華晨寶馬裡達工廠,一輛輛全新的寶馬i3電動汽車接連駛出車間。車間旁的草坪上,幾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牛背鷺正悠然走過。這裡既是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也是珍稀動物的棲息地。

鳥瞰華晨寶馬裡達工廠。華晨寶馬供圖

鳥瞰華晨寶馬裡達工廠。華晨寶馬供圖

在這座面積相當於406個足球場的工廠裡,所有的電力均為100%可再生電力,工業廢水實現100%循環再利用。2023年,在沈陽生產的寶馬汽車平均單車生產耗水量不足1個1.2米見方的魚缸的容水量。這座工廠裡的11000多株樹木,7500平方米花園,全部使用回收的雨水澆灌,900平方米的人工湖使用處理后的“循環水”作為水源,滋養一池錦鯉。

2023年,寶馬沈陽裡達工廠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23年綠色低碳公眾參與實踐基地”,成為入選的首家汽車企業。

節能減排降碳的同時,東北各地用好風光資源,把“綠色”做成產業。

內蒙古風能資源佔全國一半以上,太陽能資源在全國佔比超過兩成。結合“風光無限”的優勢,錨定壯大新能源產業,內蒙古連續兩年將“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通遼市科爾沁區的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內,73萬平方米鑄鍛件項目建設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一排排白色的鋼結構架“落地生根”,不久后,它們將生長成一排排車間廠房。內蒙古龍馬重工集團執行董事曲鋒增告訴記者,“未來這裡將實現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條全線產品的自主制造。”

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內,一排排風葉和塔筒即將運往全國各地。林林攝

蒙東(通遼)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內,一排排風葉和塔筒即將運往全國各地。林林攝

在霍林郭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袤的草原上,光伏板匯聚成“藍色海洋”,去年開工建設的100MW復合光伏項目已全容量並網發電,每年可替代標准煤5.94萬噸。今年上半年,內蒙古成為全國第一個新能源總裝機突破1億千瓦的省區,年可發綠電約2300億千瓦時。

在吉林,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長春完成時速160公裡滿載運行試驗﹔在黑龍江,大慶供電區的新能源總發電量同比增長6%,“石油之城”向“綠能之城”的轉型正在加速﹔在遼寧,東北地區首座核電站——紅沿河核電站累計上網電量超過3000億千瓦時,相當於植樹造林約69萬公頃……“追風逐日”,“氫”裝上陣,老工業基地正呈現更多“綠色新風景”。

擁抱“數”“智”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數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入東北產業升級的歷程,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增強安全保障,也讓這片黑土地邁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步”,競逐未來。

穿好防護服,戴好帽子和口罩,經過一番細致的消毒后,記者走進了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藥品生產車間,眼前的巨大發酵罐體和交錯密布的管道內,裝著金賽藥業的拳頭產品——生長激素。

“如今的發酵系統不僅實現了高度自動化,還可以監控和記錄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參數,能大幅提高單批產量。”金賽藥業公共事務總監林偉介紹說。

藥企生產人員在控制制藥設備。金賽藥業供圖

藥企生產人員在控制制藥設備。金賽藥業供圖

對於制藥行業而言,快速精准的藥物研發是“剛需”。在金賽,智能化技術已經應用於生物計算的各個環節。研發實驗室裡,林偉指著專為科研人員設計的文獻挖掘平台介紹道,“借助AI閱讀能力和知識圖譜,研究人員可以快速捕捉關鍵信息,縮短實驗周期。”

離開明亮的實驗室,記者來到“黑燈工廠”。

“我們生產區平常都不用開燈。”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冷軋廠涂鍍分廠彩涂工區工人陶建達的一句話,讓智慧工廠具象化起來。

“黑燈工廠”。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黑燈工廠”。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年產能30萬噸,3萬多平方米的工區,看不到一個工人,這是鞍鋼股份打造的第一家“黑燈工廠”。從原材料到最終成品,彩涂工區實現了所有生產、搬運、儲存、檢測環節均由自動化設備和智能機器人按照系統指令自行完成。“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鞍鋼目前已實施400余個數字化智能化項目。預計到2025年,鞍鋼將建成超百條智能化產線、6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主要產線自控化率達到100%。

當科技照進現實,東北這片老工業基地迎來深刻變革。

今天,遼寧已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222個、智能工廠115個﹔根據《吉林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5年)》,吉林將用3年時間,重點支持300個以上“智改數轉”示范項目,建成100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累計培育省級智能工廠19個、數字化車間316個,這些企業的生產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以上……

搶抓機遇,久久為功,變在深處,向新跨越。“新”潮澎湃的東北大地上,全面振興的新篇章正在白山黑水間徐徐展開。

(那其灼、白建平、謝龍、方圓、孝媛、劉澤、張聿修、苗陽、李睿、關思聰、韓婷澎、劉婷)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