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互鑒——清宮畫家郎世寧開創的藝術世界”開展

出生於意大利,供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長眠於中國,300多年前從遙遠的歐洲來到東方的清代宮廷畫師郎世寧用筆“畫”出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之路。
8月7日,“丹青互鑒——清宮畫家郎世寧開創的藝術世界”特展開幕,近50組件郎世寧及其學生、后繼者的繪畫作品在沈陽博物館亮相,展現中國傳統繪畫領域的中西方繪畫藝術包容互鑒的“時代之風”。
展覽由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主辦,沈陽故宮博物院、沈陽市文博中心承辦,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海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鎮江博物館、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等多家文博單位共同支持,沈陽博物館、沈陽市博物館協會協辦,從“萬物和美 奕奕如生”“宮廷紀實 筆端清史”“中西合璧 開創新風”三個角度詮釋郎世寧及其學生和后繼者創造的藝術世界。
萬物和美 奕奕如生
郎世寧諳熟西洋繪畫技法,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進入清宮,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執事於清朝宮廷,以其靈動的畫筆為靜物寫生,為自然寫照,將萬事萬物以鮮活的姿態呈現於筆端。
“萬物和美 奕奕如生”單元展出的《竹蔭西狑圖》中,獵犬機敏而頑皮﹔《柳蔭雙駿圖》中,駿馬健碩而孔武﹔《鬆樹羚羊圖》中,樹木茁壯而蔥郁﹔《花鳥圖》中,花草搖曳而多姿,一切生靈在他的筆下呼之欲出,宛若重生。其中,《竹蔭西狑圖》為沈陽故宮院藏一級文物,圖中翠竹交錯曲上,竹枝間綠葉青青,瓜瓞相望﹔黃白相間的獵犬,體修肢健,目光炯炯。全圖動物、植物明暗向背,陰陽凸凹,生動立體,為郎世寧代表作品之一。此次,故宮博物院也提供一件構圖完全相同的《竹蔭西狑圖》,署款也是郎世寧。那麼這兩幅一樣的繪畫,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宮廷紀實 筆端清史
清朝中期,郎世寧、王致誠等畫家為清宮帶來更為寫實的西洋畫風。他們根據當時發生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以及宮廷禮儀、帝后生活,創作了大量紀實性宮廷繪畫,以逼真的筆墨技法,再現清宮祭祀、平定叛亂、狩獵習武、南北巡幸、讀書品茗、宮苑景觀等諸多場面。“宮廷紀實 筆端清史”單元展出的《乾隆皇帝戎裝大閱圖》《塞宴四事圖》《弘歷射獵圖》《塞山大獵圖》等繪畫作品,成為研究歷史史事的最好物証。
其中,《乾隆皇帝戎裝大閱圖》原藏於沈陽故宮,所繪內容為弘歷29歲在京郊南苑舉行閱兵時的戎裝像,是郎世寧的盛年佳作。此圖以平光處理明暗,線條在起到輪廓線的作用后幾乎被色彩隱去,天空中雲的畫法出自西法,近景的草葉近乎西方的靜物寫生,隻有遠山的結構保留了清宮寫實山水的一些特點。圖中的表現技法基本上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材料,取得了西方細筆油畫的藝術效果。
中西合璧 開創新風
清康熙晚期,郎世寧等西洋傳教士入宮成為御用畫師,為清宮和清代畫壇帶來全新的“西洋風”。郎世寧所創造的中西合璧用筆,打破了中國古代傳統繪畫“散點透視”以及文人畫追求“神似、寫意”的風格,為繪畫創作帶來全新的理念。康、雍、乾三朝之后,郎世寧及其學生的作品由宮廷傳入民間,至清末民初依然被許多畫家所效仿和推崇,真正開啟了古代藝術史上的一代新風。
“中西合璧 開創新風”單元展出的《六鶴同春圖》《仙萼長春圖》《慧賢貴妃吉服半身像》《弘歷觀畫圖》等繪畫作品,將傳統繪畫與西洋繪畫有機融合,展現出一種嶄新的宮廷繪畫風格。
自27歲進入清宮,郎世寧在宮廷從藝的時間長達50余年。他所從事的繪畫、琺琅器、建筑設計等各類藝術活動,為當時的清宮帶來一股新意,不僅影響到京城風尚,甚至也波及到清末民初的嶺南畫派、海上畫派和京津畫派諸家。
郎世寧在清朝歷史上一直屬於“洋人”,其畫法甚至被一些人排斥在傳統繪畫之外。但這位在中國度過他大部分人生時光的西洋畫家,其繪畫作品、藝術風格就像他本人一樣,早已屬於他長眠的中國。
郎世寧及其創造的藝術世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他在中國畢生的藝術實踐,體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互鑒,體現古老的中國在堅守自己傳統同時,也一直在包容、吸收和創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