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改革縱深推進 振興“龍頭”高昂

遼寧,國企重鎮。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增加值佔全省GDP的45%左右。
遼寧國企,創造過歷史性輝煌,也經歷過階段性困頓。就遼寧來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抓好國企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把推進國企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舉,帶領國資國企系統持續將改革向縱深推進,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建立,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三項制度改革強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進一步優化,央地企業合作成果顯著,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歷史遺留問題全面有效解決,國資監管體制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建引領作用更加突出。
“新時代推動遼寧全面振興,首先國企要振興。實現遼寧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國企要打頭陣、當先鋒。全省國資國企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從根本上、思想上、機制上深化改革,下定決心,以更大勇氣破除障礙。”7月10日,省國資委主任孟華強介紹,近年來,我省銳意進取,奮力拼搏,國企改革扎實推進,重要領域、關鍵環節實現破冰突圍,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在去年省國資委監管的14戶省屬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翻番的基礎上,今年前6個月再實現同比增長80%,其中9戶企業利潤增幅達到兩位數。
謀篇布局 高位推動
遼寧國企數量多、佔比大,這是遼寧的寶貴財富,也是遼寧振興最為重要的條件和基礎。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長期積累的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一直是我省國企前行的羈絆。
“不改革就沒有出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資國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為遼寧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對已經進入深水區的各項改革任務,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加強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協同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我省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全省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統領全省國資國企改革工作,此后,又陸續出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實施意見》《加快推進全省國資國企改革專項工作方案》《遼寧省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1+70”政策體系,為新時代國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改革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更加清晰。
去年12月6日,全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工作會議在沈陽召開,省直有關部門、各市黨政機關、省市國有企業、駐遼中央企業和金融機構共5000余人參會。會議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在遼寧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史上均屬首次。
改革,時勢所需,市場競爭所迫﹔改革,使命千鈞,時機稍縱即逝。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我省國企改革進入了全面向縱深推進的又一個新階段。去年年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的《關於推動遼寧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的實施意見》出台﹔今年2月,省政府召開專門會議,提出將研究出台推進省屬企業改革深化提升的總體實施方案﹔打開省屬企業股權、資產、資源、人員等情況,全面摸清底數,覆蓋642戶省屬各級企業的“數據庫”建立﹔統籌研究和協調解決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和難點問題,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工作協調機制建立。
“目前,總體實施方案即將推出。新一輪改革熱潮就要到來,改革發展高效聯動的局面將全面展開。”省國資委副主任宋旭滌表示。
握指成拳 響鼓重錘
遼寧國企產業底蘊深厚,發展韌性強勁,改革經驗豐富。然而,歷史原因所致,一段時期以來,遼寧國企,尤其是省屬企業仍處於“山不多,峰也很少”的狀態。
國有經濟的責任使命,決定了遼寧國企必須全面提高企業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優布局、調結構、聚焦主責主業、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員工內生動力……雖然每道關隘前要打的都是硬仗,但是“改革不能繞道走!”“不改革,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我省國企蹄疾步穩。遼寧在全國率先建立“三議一報告一執行”決策機制,制定落實企業黨委前置研討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將黨建工作要求寫入公司章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290戶省屬各級企業100%完成公司制改革,董事會授權經理層管理制度全面落實。一批地方國企探索開展了市場化選聘經理層人員工作。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讓我省國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充滿活力。
7月4日,國內首個200公裡以上長距離十車道的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京哈高速遼寧段改擴建工程年度投資和工程建設進度實現“雙過半”。交投集團董事長徐大慶表示:“項目順利推進,與集團組建以來資源集中、產業集中度提高密切相關。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同質化競爭減少,握指成拳合力大。”
徐大慶所說的“握指成拳”,指的是我省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完成重大戰略性重組和新興產業布局的關鍵工作之一——政企脫鉤、事轉企改革工作。2016年,按照“主業相同、產業相近”原則,我省通過推動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重組新建了交投集團等7戶省屬企業集團,各市組建新企業集團110余戶。據省國資委改革處處長徐劫非介紹,近年來,省屬企業“重組整合”步伐始終未歇,截至去年年底,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已由2017年的28戶重組整合為14戶。
今年1月20日,為期3天的遼漁集團總部崗位競聘大會正式召開,三項制度改革隨即全面實施。以此為標志,省屬企業“三能機制”建設攻堅戰正式啟動。全省42戶符合條件企業納入擬開展中長期激勵工作范圍,推進工資分配向核心骨干、基層一線“雙傾斜”,加強外部董事和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工作……省屬企業以1個攻堅計劃為統領,打響打贏9場攻堅戰。“改革,不可避免會有陣痛。但是,公平公正的改革也能得到國企職工的理解和擁護。”遼漁集團董事長呂大強說,此前,集團公布的改革方案獲全票通過,已完成改革的二級企業,員工內生動力更強,企業活力更足。
以統籌全局的使命擔當,實現鞍鋼集團本鋼集團成功重組﹔以時不我待的進取精神,全面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持續謀劃推進省屬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著手培育先進裝備制造、數智化、科技創新、人力資源開發等業務板塊……“布局持續優化,提高了遼寧國有資本運營配置效率,為遼寧國企做強做優做大提供了必要保障。”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說。
大刀闊斧 奮起直追
不可否認,從整體上看,雖然遼寧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但與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國企在遼寧全面振興中的功能作用尚未完全有效發揮。
“為此,我們將改革的步子邁得更大,把高質量發展的導向鮮明樹立起來,把發展重心真正放到‘做強’上來。”孟華強介紹,深化央地合作,以及全面提高國企的科技創新能力,正是近兩年我省國企知恥后勇、奮起直追的亮點表現。
去年3月1日,在北京,遼寧與央企深化合作座談會舉辦﹔去年6月25日,在沈陽,國資央企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召開。兩次會議集中簽約項目89個,總投資6087億元,其中,投資超百億元重大項目30個。今年3月1日,我省在京舉辦遼寧與央企深化合作懇談會。時隔一年后的再次見面,與會者暢談合作、共話發展,信心滿滿。
信心背后,有沉甸甸的實績做注腳。全省央地合作項目的統籌謀劃和落地協調保障機制實施后,省專班聚焦央地會商成果和省市自主謀劃兩條主線,研究提出具體央地合作方向54個,確定全省第一批“揭榜挂帥”項目共271個,梳理省直有關部門、各市及省屬企業自主謀劃項目471個。目前,央企在遼項目庫中已開工項目101個,累計完成投資1254.1億元。一批央地項目合作、業務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央地雙方發揮各自優勢融入新發展格局,攜手並肩努力,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強有力支撐。
近兩年,我省國企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來抓,也為解決在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兩端布局不足等弱項提供了突破路徑。去年10月,首屆“遼寧省國有企業‘星火’創新創意大賽”開賽, 341家企業近800個項目報名參賽,項目涵蓋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先進制造、電子信息和新材料、新能源、現代生物等多重領域。“獲獎項目有為期1年的孵化期,主辦方提供轉化運用、孵化加速、融資融智等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實在!”一位參賽者感慨道。
培育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實在的不僅是服務。促研發,去年,省屬企業累計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總額12.63億元,累計研發投入強度1.88%,新建省級研發平台5個,17項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重攻關,逐年確定省屬企業科技創新重點項目清單,明確關鍵技術攻關項目,遼漁集團第三代專業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福興海”輪到達南極漁場作業,能源集團“小顆粒油頁岩干餾實驗及產業化研究”,提高了尾礦資源化利用水平﹔推轉化,19戶省、市屬企業與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等單位圍繞61項成果進行深入對接。
國企改革,永無止境。“我們將推動業務調整重組,優化結構布局﹔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動力﹔推動科技創新賦能,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提升國資監管效能﹔加強黨的領導,為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証。”孟華強說,遼寧國企,未來可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