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電工楊棟在遼寧獐島村一干三十六年

本報記者 郝迎燦
2024年06月12日09: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楊棟在進行巡檢作業。
  國網丹東供電公司供圖

  海霧逐漸消散,獐島的輪廓分明起來,記者依稀看見碼頭上一個瘦高個兒不時揮手示意,一身藍色工裝十分顯眼。及至停船靠岸,一握手,隻覺掌心粗粝,皮膚干硬。

  抬眼打量,臉膛瘦削、黝黑,額頭幾道皺紋,棱角凸出,雙目卻有神。

  這人便是楊棟,今年53歲,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丹東供電公司椅圈鎮供電所獐島村的電工。他是本村人,典型的漁家漢子模樣。

  獐島位於黃海北部,距離海岸線4公裡左右。隨楊棟登上海島最高點,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不到200米的小島盡收眼底,隻見四下植被繁茂,郁郁蔥蔥。

  “30多年前,整座島上草木不生,光禿禿一片。”

  “為啥?”

  “不通電,燒水煮飯全靠柴火,岩縫裡撿一把枯草都是寶貝。”楊棟說。

  淡水要從內陸運來,用電要靠柴油發電機,晚上9點准時斷電。

  1987年,“戶戶通電”農網工程修到獐島,16歲的楊棟心頭一熱,主動找到施工隊當起了小工,“邊干邊學,一年后電纜敷設好了,變壓器架起來了,我也把與電路相關的基礎知識掌握了。”

  通了電,就需要電工。“電力設備如果沒人維護,剛剛點亮的海島又得重回黑暗。”楊棟心頭又一熱,主動申請成為村裡的正式電工。這一干,就是36年。

  翌日一早,跟著楊棟去巡檢。“島上沒有汽車,進村入戶,全靠一雙腳,平均一天得走上10多公裡。”頭戴安全帽,背著工具袋,腰間懸挂繩索和金屬腳扣,楊棟一身裝備足有30多斤重。

  10台變壓器、36基高壓電線杆、10公裡長的架空線路以及一條5.1公裡的海底電纜,是楊棟日常巡查的重點。

  一年四季,最苦的是三九天巡檢。“爬上電線杆,一陣刺骨海風刮來,一下子就能把人打透。”楊棟說。

  夏天是獐島的旅游旺季,也是用電高峰期。“原有的老舊變壓器難以滿足用電需求,設備燒損、線路短路是常事。”楊棟說,“一進入7、8月份,基本每天都得忙到夜裡11點多。”

  2017年,獐島成為4A級景區,隨著游客接待量日益增加,電網改造升級勢在必行。

  憑著多年的經驗,楊棟走遍了島上每一處用電設施,計算、畫圖,設計出變壓器安置的最佳方案,之后又挨家挨戶走訪,說服村民允許在自家門口施工,老舊變壓器成功升級為大容量箱式變壓器。“現在,我們村裡的漁家樂開到哪兒,電就能通到哪兒。”獐島村黨支部宣傳委員張冬說。

  最讓楊棟挂心的,是5.1公裡的海底電纜——獐島的供電主動脈,“每天早上都要到海邊巡檢,確認沒有船隻在電纜附近拋錨。”楊棟說。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島上127家旅館飯店、163戶居民的電器和線路,也被他納入免費服務的范疇。

  82歲的由淑增,是村裡的獨居老人。楊棟隔三差五就到她家裡轉轉,檢查一下電路安全,順手捎帶些生活用品。

  “老人愛干淨,經常洗澡,可是不會使用熱水器和浴霸。”每次電話一響,楊棟總是急匆匆趕過去上門幫忙。

  30多年堅守,當初的熱血少年變成了鬢角蒼白的大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獐島村開始流傳這麼一句話:“村裡有兩個人少不得,一個是村醫,一個是電工。”

  4年前,楊棟身邊多了一個徒弟。今年26歲的楊智鬆,穿著紅色馬甲,背著電工包,有板有眼地跟著師傅爬電線杆、修線路。“這孩子做事用心,手腳也勤快。”說話間,楊棟瞥一眼一旁的徒弟,眼中滿是關愛,似是打量年輕時的自己。

  結束採訪,已是入夜時分。站在村裡修建的濱海廣場上,隻聽潮水不停沖刷岸基,海面仿佛沒有邊際。

  轉身回望,小島上燈火璀璨,心頭倍感溫暖。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2日 13 版)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