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盤錦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技術人員趙仕偉——
葦海深處 守護鶴鳴

![]() |
“野化訓練是一項持之以恆的工作,把本領都教給它們,才能放心”
微風拂過,蘆葦搖曳。遼河口濕地深處的一間平房內,遼寧省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鶴類繁育保護站技術人員趙仕偉(見圖,周頌雪攝)正守著一隻剛出生3天的丹頂鶴幼雛,這是保護站今年成功孵化的第一隻丹頂鶴幼雛。
丹頂鶴屬於早成鳥,剛出生的鶴雛就能行走和自主進食。趙仕偉用紙箱為幼雛圍出一塊活動區域,鋪上地毯,再用托盤盛放一汪水,供它玩耍和飲用。鶴雛搖搖晃晃地探索著周圍環境,用小小的喙東啄西啄,修長的雙腿與圓圓的身子對比鮮明。
盤錦擁有大面積的蘆葦蕩,是丹頂鶴遷徙通道中的一個重要停歇地。趙仕偉從沈陽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后,來到當時的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趙圈河管理站。面對一望無際的葦海、坑窪不平的土道、四處漏風的宿舍,趙仕偉卻被管理站救護的5隻野生丹頂鶴吸引了,在茫茫葦海扎下根來。這一扎根,就是30多年。
說起丹頂鶴繁育的3個“十年”,趙仕偉總是津津樂道:“1996年到2005年是第一個十年,我們主要針對被救護的丹頂鶴進行人工繁育,丹頂鶴數量從5隻增長到30多隻﹔2006年到2015年是第二個十年,通過自然孵化與人工孵化相結合的方式,丹頂鶴數量增加到80隻左右﹔從2016年開始,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繁育和野化放歸丹頂鶴,促進野生丹頂鶴種群復壯。”
上午10點,鬧鐘響起,趙仕偉起身來到孵化器前,取出正在進行人工孵化的丹頂鶴卵,在常溫中靜置5分鐘,然后將孵化器中的蛋托方向由前傾45度調整為后傾45度,再將丹頂鶴卵放回,將孵化器溫度調至37.4攝氏度。
孵化期間,這樣的操作,每隔2小時就要重復一遍。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下旬,是人工孵化最為緊張的時期。這段時間,趙仕偉幾乎寸步不離保護站,連睡覺和吃飯都是抽空。
“從產卵到出雛,整個孵化過程需要31至33天。第三十天左右,隔著蛋殼能聽到幼雛呼吸的聲音﹔當隔著蛋殼能聽到幼雛的叫聲時,就是它已經用喙啄破了氣室膜,之后就是啄殼出雛了。”趙仕偉說。2005年,趙仕偉摸索出丹頂鶴自然交尾與人工授精、親鳥自然孵化與人工孵化相結合的方法,取得可喜效果:自然狀態下丹頂鶴孵化成活率約在43%,經過人工繁育的孵化成活率可達90%以上。
“保護站現在有30對種鶴,自然情況下,每對鶴一個繁殖季產2枚卵,如果鶴卵被取走進行人工孵化,丹頂鶴有補巢行為,會再產2枚卵。”趙仕偉介紹。每年繁殖季到來前,趙仕偉和同事們都會為種鶴准備好巢材,但在繁殖季期間會盡量減少靠近種鶴,連喂食路線都經過精心設計。
2016年至2023年,趙仕偉和同事們共成功孵化了356隻丹頂鶴。繁育技術日臻成熟,保護站也開始將丹頂鶴的野化訓練作為重點。
繁殖季結束后,每天上午9點和下午3點,趙仕偉都要到馴飛場地,一路小跑把人工飼養的丹頂鶴“趕”到天上去,訓練它們飛翔和野外覓食的能力。“我們從丹頂鶴1歲左右羽翼豐滿后,就開始對其進行野化訓練。野化訓練是一項持之以恆的工作,把本領都教給它們,才能放心。”趙仕偉介紹,2021年開始,保護站陸續對140隻不同年齡的丹頂鶴進行野化訓練,並將它們放歸自然。
如今,趙仕偉已從“小趙”變成了“老趙”,每當看到自己救護和繁育的丹頂鶴飛翔於藍天葦海之間,他眼角的皺褶裡就挂滿了喜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5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