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物館成為傳承文明的殿堂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這一主題,清晰強調了博物館在提供全面教育和推動學術研究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實際上,今年的主題並不是博物館價值的新發現,而是對博物館在這兩方面作用的再重申。在筆者看來,博物館存在的核心價值是對人類文明之光的集納與展示,透過文物,將世界各地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和人類的智慧展示給公眾,讓博物館成為鏈接古今、映照歷史的文化殿堂。
“博物”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裡,最初的含義與今天的“博物”二字稍有差異,指的是可以辨識多種事物,所以才有了《尚書》中的“博物君子”、《漢書》中的“博物洽聞”等說法。到19世紀后半期,“博物”一詞在我國開始成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再后來,“博物”與“館”字相連,也就有了今天博物館的含義。從“博物”到“博物館”的衍變,可以看出博物館與物、與人的緊密關聯,也可以看出自“博物”二字起,博物館集納人類文明之光就已經成為題中應有之義了。
博物館是承載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載體,所以,我們期待更多人能夠走進博物館。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演變與發展中,形成了不同族群、不同歷史、不同文化面貌的多樣性特質。其中,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中華文化尤為耀眼。中國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悠久的人類史、文化史和文明史中創造了蔚為大觀的文明成果,是人類發展歷史中最為精彩的文明篇章。中華民族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這些獨特的標識,恰恰通過珍藏在博物館的典籍、文物等直觀展示給了公眾。借助這些承載著人類文明成果的實物,我們“一眼望千年”,窺探了數千年乃至數萬年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的歷史風貌,感受著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同時,我們也感受著中華文化的豐富樣態,體味文化的絢爛多彩,並引以為傲。
人類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無數的案例証明,借助博物館這個平台,不同的文化與文化之間可以交流互鑒。借助其他族群文化,我們可以進一步明晰本民族的文化脈絡與文化特質﹔借助本國和本民族文化,我們也可進一步洞察其他民族的文化印記與歷史面貌,增加自身民族的文化底氣。而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總之,博物館作為洞徹文明的一個重要窗口,它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它在匯集與並置目光可及的文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聚合與回溯了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文化,見証著歷史,並帶給未來無限希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