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李進:雕刻“時間”
採訪,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人民網“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來到老工業基地遼寧。在這裡與我們相遇的,是一批活躍在科技創新一線的年輕人。他們或是打造大國重器的工程師,或是機器人、芯片等新興產業的弄潮兒,或是把老字號做出新高度的手藝人。與父輩相比,他們有著更多的冒險精神,有著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更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著平視世界前沿的開闊眼界,更有敢於瞄准世界第一的好勝心。
與這些年輕人相遇,我們能夠感受到遼寧這個老工業基地向“新”突破的勃勃生機。
直徑0.08毫米,這是孔雀手表機心其中一根齒軸的直徑尺寸。
來到丹東孔雀表業(集團)有限公司5樓的研發中心,公司設計部聯席部長李進正在顯微鏡前檢測一款新型手表機心。
這款機心直徑30.5毫米、厚6.5毫米,由288個零件組成,其中最小的直徑隻有0.08毫米。顯微鏡下,李進要把這些零件組合在一起,旋轉、帶動、咬合……全神貫注的李進,仿佛是在雕刻“時間”。
檢驗零部件運用情況。 人民網記者 周頌雪攝
李進站起來跟記者逐一握手,“我發現隻有兩位記者同志戴的是機械手表,其它幾位都是智能手表。”來到孔雀表業工作15年,李進養成了見人先看表的習慣。
這是一家有著67年歷史的老廠,就像很多東北的老企業一樣,有過輝煌歷史,也經歷過起伏曲折。1986年,這家企業的手表產量達到385萬隻,位居全國第二。丹東由此與上海、天津並稱為國內三大手表生產基地。那一年,李進才剛剛出生。
“我父母結婚的時候才各自買一塊手表,那是家裡的大件!等我參加工作的時候,普通的石英手表都便宜得能論斤賣了。”2009年李進進廠時,孔雀表業剛剛改制,市場變化洶涌而來,求生存、謀發展,唯有創新。擔子壓在了李進身上。
剛進公司,李進被分配到技術中心,“我當時很著急,發現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那段時間,李進每天除了工作、吃飯,就是練習拆解手表、畫圖。“當時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畫圖!”他笑著說。
長期以來,機心一直是我國高端手表產業化的瓶頸,手表機心直徑小、厚度薄、功能多,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美觀、精准,需要突破的難題很多。
2021年11月,公司成立某新型機心項目組,李進任總設計師。設計一塊小小的機心300多張圖紙,各種尺寸容不得半點馬虎。“從前期准備到樣機試制成功,用了大概15個月的時間,但是我們感覺像是過了30個月,我們把一分鐘掰成兩半,都刻在了這塊表裡。”李進說。
打開電腦屏幕上的三維設計圖,李進介紹說:“這款機心零件總數減少40%,但計時的精度、穩定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機心延續走時70小時。一款手表機心,我們取得了12項專利。”
“最近這十年我們真是一天沒閑著。”十年來,孔雀表業保持著平均每年4款全新產品、20項技術改進的研發速度。聊起這一項項亮眼的數據,李進非常自豪。
初夏時節,樹木蔥郁,產業園區內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車間外牆上,“工匠精神”幾個大字格外醒目。採訪結束,李進大步流星返回研發中心。
“咱們做手表的,都珍惜時間。”李進回過頭跟記者告別。(趙強 李娜 那其灼 王斯文 邱宇哲 周頌雪 湯龍 孝媛 李根 萬能 張素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