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鋼鐵裁縫”王維亮
“你好,我是王維亮。”一雙滾燙、有力的手握住了記者的手。“車間裡有點嗆吧?我們去辦公室聊”,王維亮邊說邊摘下防護面罩,汗水順著他的臉頰不斷滴落。
時鐘指向下午5點,在大部分人下班后,中國船舶大連造船裝備公司電焊工王維亮更忙了,“我現在帶徒弟了,白天要帶學員培訓,下班后,我自己也要‘精進’訓練幾小時,手不能停,要不技藝就生疏了。”
王維亮在進行焊接練習。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船體焊接直接關系船舶的建造質量和效率,佔船體建造總工作量的50%以上。王維亮打了個比方,“我們的工作就像裁縫制衣一樣,用焊槍做‘針’,把一塊塊鋼板‘縫’在一起。技術熟練才能‘縫’得又快又好。”
“學一門精湛的手藝,讓自己發光發熱”是王維亮的夢想。在焊接行業裡摸爬滾打十幾年,王維亮獲得的証書摞起來有半米多高。2023年,30出頭的他升級成為特級技師,是全廠21位特級技師中最年輕的。但他的關注點,永遠是如何把下一道焊縫變成精品。
近年來,隨著船舶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船舶尾氣的排放標准越來越嚴格,船用脫硫裝置應運而生。從2018年起,大連造船承接了42台脫硫塔裝置的生產訂單。
“脫硫塔主體像個大圓筒,使用雙相不鏽鋼與鈦合金,板材厚度隻有5-8毫米,焊接性比較差。”王維亮回憶:“我們按照以往方法焊接,無論是先焊筒體內部,還是外部,筒體合攏時焊縫附近都會出現‘掐腰’變形,超出誤差值,無法進行下一步工序。”
巨大的半圓形構件擺在車間裡,王維亮看著這些畫不上的“句號”,暗下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能否兩個人在內外同時進行焊接操作?“如果問題真這麼簡單就好了!”他笑著搖搖頭。
兩個人同時焊接,坡口角度多大合適?焊接規范多少合適?如何運焊槍?擺在王維亮面前的是一串難題。
那段時間,他和同事們每天實驗無數次,一度一度校正坡口角度,一毫米一毫米調整裝配組對間隙。“隔著板材,看不到對方,想互不干擾又相互協調,操作節奏一定不能亂,得達到心有靈犀、天衣無縫的程度。”
經過了3個月的探索、磨合,反復驗証,焊評試驗一次性合格。王維亮創新的“雙人對稱焊法”解決了脫硫塔焊接變形問題,累計節省生產成本126萬元。
2023年,“雙人對稱焊法”讓王維亮獲得了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學術成果二等獎。
王維亮(右二)與同事在進行焊接試件焊縫成型質量分析。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我師父在國內首創了激光校形技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他身上的鑽研精神,讓我覺得做電焊工是一件很值的事兒”,王維亮說道:“如果哪天我發明了一項世界首創的技術,那‘讓自己發光發熱’的夢想不就實現了嘛!”
採訪結束了,王維亮戴上防護面罩和皮手套回到車間,操起焊槍。弧光閃爍間,他正在自己的“精進”世界裡發光。(趙強 李娜 那其灼 王斯文 邱宇哲 周頌雪 湯龍 孝媛 李根 萬能 張素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