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助力企業發展深觀察:千帆競發逐浪行

900兆瓦!這是位於錦州、由國家電投東北公司投資建設的全省最大陸上風電項目的發電容量。該項目將於今年10月底之前全部投產。
8家!這是第八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中的遼寧成員數量。截至目前,遼寧省已擁有國家級單項冠軍38家。
200億元!這是德國寶馬集團決定在遼追加投資的金額。一批“新世代”車型將從沈陽生產基地下線。
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接連傳來的喜訊,折射出遼寧企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遼寧振興,首先要企業振興。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隻有企業好,遼寧才會好﹔隻有企業強,遼寧才會強。
近年來,遼寧高度重視企業發展,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特別是遼寧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以來,全省聚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吸引外商投資等方面密集發布優惠政策,厚植發展沃土。
國有資本結構持續優化。去年,遼寧國企堅定不移做強主責主業,不斷加大科技含量,全年企業利潤同比實現大幅增長。民營企業活力不斷釋放。去年,全省新設經營主體86.3萬戶,同比增長33.9%,增速全國排名第四,其中新增注冊科技型中小企業10341戶,備案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1031戶。外商投資穩步增長。華晨寶馬、華錦阿美、SK海力士、利安德巴賽爾等超百億元外資項目接連落地。
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企業總體活躍度為66.7%,同比提升3.4%。
打造一流環境 培育一流企業
營商環境,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代表著一個地區的軟實力和競爭力。
去年以來,一場場重要活動接連舉辦,彰顯了遼寧尊商重企的決心和魄力。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全省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全省民營企業家代表早餐會、全國知名民企助力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高端峰會、全球遼商大會……一系列會議召開,簽約、對接活動精彩紛呈,向企業家發出共創未來的真誠邀約。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必須下好的先手棋、關鍵仗,厚植企業發展沃土。
誠信和法治,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基石。
建設誠信政府,遼寧開展政務誠信建設監測評價,在全國36個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中,沈陽市城市信用監測排名第一、大連市位列第五。健全信用體系,率先完成“信用遼寧”與“信用中國”查詢平台直聯,65項信用典型案例參與國家級各類評選,先后榮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13個部委單位評定的國家級信用獎項16項。筑強法治圍欄,在全國率先出台省級層面法治化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堅持“查改治建”一體推進。去年,全省公安機關偵破的涉企案件共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6.6億余元﹔全省法院對47.4萬件涉企案件實行生產經營影響評估,盤活資產947.17億元。
政務“服務力”關系企業“生產力”。為企業省時省力省錢,遼寧聚焦“急難愁盼”按需“滴灌”。
去年,遼寧省深化“証照分離”改革,涉及審批業務100.05萬筆,惠及經營主體50.36萬戶。全省通過“一網通辦”平台新設經營主體逾80萬戶。全省累計900多條惠企政策實現“免申即享”,惠及企業超1100萬戶次。35個高頻“一件事”場景推行“一次辦”,平均減少辦理時間62%。去年,全省共實現退稅減稅降費緩費368.3億元。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血脈暢通肌體才能健康。
3月2日,北京,一場遼寧與中央金融機構的深入對接正在進行。這是繼去年8月,遼寧省與中央金融機構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暨銀企對接會之后,雙方的再次相聚。中央金融機構看准遼寧、主動融入遼寧、深耕遼寧,再一次向全社會發出投資遼寧的強烈信號。
一場場銀企對接帶動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注入遼寧企業。2023年,全省實際新增貸款超3000億元。其中,國有六大行全年新增貸款2030億元,增量和增速均創近7年同期最高。保險機構為遼寧外經貿提供風險保障134億美元、服務支持企業超過5000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新技術企業提供風險保障2500億元。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企業,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企業家。“山海關不住,投資到遼寧”已成為社會共識。
整合創新資源
增強“第一動力”
去年以來,遼寧走出三隻“獨角獸”。
2023年6月,經省科技廳發布,十月稻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遼寧第一家獨角獸企業。2023年12月,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為遼寧省首家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獨角獸企業。2024年4月,大連融科儲能入選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企業榜》,成為遼寧首個“全球獨角獸”企業。
從無到有、到多、到優,“獨家獸”數量的變化折射出遼寧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的向上曲線。
為企業搭建創新平台,整合創新資源,遼寧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一季度,接連兩項“重磅”行動,在科技圈引發反響。
一是“科技專員進企業,惠企助企開門紅”專項活動,二是“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賦能企業創新發展”專項活動。前者將選派科研能力強、擁有創新成果的科技人員進入企業解決技術、人才等難題﹔后者是遼寧省將進一步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水平,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動更多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車間、融入產業鏈,遼寧省還聚焦重點產業領域,推動建設36家中試基地,培育科技服務機構400余家。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1308.3億元,同比增長30.8%。
“五一”假期剛結束,東北制藥就收到好消息:該公司的新產品0.5g注射用阿奇霉素獲批上市。近年來,東北制藥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先后有17個新產品獲批上市。當前,東北制藥聚焦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領域,在研新產品項目達30余項。
激活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引領企業加強創新投入。去年以來,遼寧省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在裝備、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從0到1”的重大科學問題。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600個,匯聚2000余家高校、科研機構和骨干企業開展協同創新。
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分別增長55.6%和16%。截至目前,全省共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6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82戶、科技型中小企業33484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12668戶。
科技創新這個“最大變量”正在轉化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大增量”。“國和一號”屏蔽電機主泵、110兆瓦級重型燃氣輪機、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第四代人機協作工業機器人等一大批國際先進產品在遼寧問世。
延伸產業鏈條
鍛造競爭新優勢
遼陽太子河畔,一條條管線將兩大片相鄰的生產區域相連。它們一個是我國重要的石化生產基地——遼陽石化,一個是市值超過百億元的精細化工領軍企業奧克控股集團。前者是環氧乙烷的生產者,后者是環氧乙烷的應用者,上下游關系讓兩個大企業成為不可分割的“好鄰居”,筑牢了遼陽石油化工產業集群的基石。
集群化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有力助推了經濟高質量發展。遼陽石油化工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只是一個縮影。
近年來,遼寧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將打造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22個重點產業集群作為持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加速建設。
優質的開放優勢、深厚的產業基礎,為更多企業搭建了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的平台,吸引央企、外企、民企在遼寧沿著產業鏈條加速集聚。
2023年,遼寧大力推動央地合作,吸引156個重點項目落子,總投資近1.3萬億元。截至2023年年底,遼寧已吸引165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在遼寧設立了238家外資企業。其中,華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是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沙特阿美作為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商,在遼寧總投資837億元。
延伸產業鏈條,構建發展生態,成為遼寧服務企業的重要方向。通過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企業、大抓園區,遼寧產業集群規模不斷壯大、質量不斷提升,新質生產力不斷集聚。
2023年,全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營收佔全部裝備制造業比重、精細化工產業營收佔化學工業比重、冶金新材料營收佔冶金行業比重、現代優質特色消費品營收佔消費品工業比重,較2022年分別提高了2個、2.1個、2個和1.5個百分點。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高於全國6.1個百分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達到20家,總數居全國第七位。一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正在拔節生長。
企業的健康發展也帶動了遼寧經濟運行呈現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去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10年來首次高於全國,GDP總量站上了3萬億元台階。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固投同比增長9.3%,居全國第七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延續了去年以來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勁勢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