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機器人產業聚力進階

這個春天,機器人很忙。
在德國,被譽為“全球工業技術發展風向標”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拉開帷幕,近4000家企業同台“競技”,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鬆”)攜智能高效的系列產品盛裝亮相,一展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風採。
在韓國,2024韓國—沈陽活動周開幕式在首爾舉行,新鬆協作機器人與AI技術深度融合誕生的智能“書法家”,耳“聽”漢語、韓語,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思路”,現場提筆揮毫,收獲了大批粉絲。
借力層出不窮的前沿技術,機器人從“宛如手足”向“宛如同類”不斷進化,全球機器人產業競爭格局巨變風起。作為我國機器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先進制造集群所在地,沈陽如何把握格局重構機遇,提升機器人產業國際競爭力?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抓創新,抓龍頭,抓生態,沈陽機器人產業正聚變集群效應,提速進階。
澎湃創新動能
先進制造業集群被視為產業發展的“國家隊”。我國現有4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沈陽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是我省唯一入選代表。
為什麼是沈陽?為什麼是機器人?
溯“源頭”。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持續深耕機器人技術近50年,誕生了我國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樣機、第一台水下機器人等眾多裡程碑式成果,被譽為“中國機器人的搖籃”。
看“龍頭”。新鬆創造了中國機器人發展歷程上百余項“第一”,完成國家重要科技攻關800余項,參與起草並制定國家及行業標准80余項,擁有全球最全的機器人產品線。
掂“力量”。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創新平台、科研院校聚集沈陽。
如何當好“國家隊”,提升機器人產業國際競爭力?沈陽市從增強創新“源頭”供給入手,持續推進關鍵技術攻關,科技研發水平不斷躍升。
歷經3年攻關,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制成功便攜式蛇形急救機器人、履帶可變形急救機器人、骨傷幸存者輔助救援機器人和運載機器人等多款創新產品。實驗室負責人介紹:“通過人機協同,它們可以完成危重傷員肌肉注射、四肢止血及幸存者的固定、搬運、多樓層轉運等任務,為搶險救援注入強大科技力量。”
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以機器人領域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應用為主要任務,已布局30余個研究方向。在前沿技術研發方面,研發機器人化納米測量系統,成為國產高端測量裝備領軍者之一。在成果轉化方面,已為100余家科研院所及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完成30余個典型領域的機器人應用解決方案,實現近20項產品定型和產業化。
做強集群“龍頭”
最新出爐的《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23)》中提到,要提升機器人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充分發揮頭部企業的帶動作用。
無論看沈陽還是觀全國,新鬆都堪當機器人產業“龍頭”。去年年底,新鬆設計打造的新能源車載充電器大型生產線項目通過世界500強企業終驗收,再度刷新該領域超大規模生產線跨國交付的行業紀錄,再次在世界舞台上彰顯“中國速度”。
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新鬆構建起從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核心產品到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的全產業價值鏈。機器人控制技術自主開發且行業領先,伺服電機和驅動器通過驗証並批量應用﹔在控制系統軟件代碼自主開發基礎上,進一步採用國產化的實時操作系統與控制芯片,加快實現從“部件級”到“器件級”的深度國產化。
“為持續增強競爭力,我們去年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並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展開布局。”新鬆公司品牌與文化管理中心總經理哈恩晶透露,下一步,新鬆還將推進機器人技術與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訓練機器人執行更為復雜的任務,真正實現“手、腳、眼、耳、腦”的高效協同。
揚“龍頭”,帶“龍身”,一批中小企業“拔節”生長、發展壯大。沈陽維頂機器人有限公司與新鬆共同交付大型集裝箱自動化生產線,產品及服務大獲贊譽。“單靠我們自己,拿不到這麼大的訂單。”維頂機器人項目總監王旭陽說,攜手共進讓維頂快速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遼寧省瞪羚企業,企業人均產值超200萬元,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截至去年年底,沈陽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已集聚規上工業企業662家,實現產值1306億元。
厚植產業生態
“機器人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要著力構建產業生態,將遼寧打造成東北區域創新中心。”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的建議聚焦在“生態”上。
厚植產業生態,拓展進階之路,沈陽在行動。2020年年底,一家無行政級別事業單位——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沈陽產研院”)正式成立。
從科技到產業、從技術到產品,沈陽產研院的角色定位在“搭橋人”,使命在打通、暢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沈陽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兼沈陽產研院院長邵文龍說:“我們瞄准沈陽主導產業需求,為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科技企業增長率、龍頭企業本地配套率提供創新支撐。”
目前,沈陽產研院已與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30家,圍繞沈陽10個重點產業集群加盟新型研發機構21家,通過技術價值發現投資建設科技型企業52個。2023年9月,其作為“大股東”,與新鬆共同成立沈陽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陽機器人集團”)。邵文龍表示,這一動作“靶向”解決兩個主要問題。
一是企業研發投入大的問題:以國有資本為出資主體,分三年每年注入5000萬元,作為純研發投入,按裡程碑撥付,形成及時止損機制,保障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沈陽機器人集團主要從研發所產生的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等盈利﹔二是創新資源少的問題:依托新鬆研發團隊,注入沈陽產研院的科技、產業、金融資源,導入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放大創新效能。
同時,沈陽產研院協同高校院所、科創平台、龍頭企業等多方力量,以多種模式助力集群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去年年初,沈陽產研院以“撥投結合”的模式,與某研發團隊成立沈陽盛科智能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我們的技術來源於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薄智能搬運機器人及一體化解決方案,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地投入應用。”公司董事長蘇剛介紹,“去年企業實現銷售合同額700余萬元,今年目標‘過千萬’。”
持續優化生態、壯大集群,沈陽市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協同研發,加快多領域“機器人+”應用落地……計劃到2025年,集群規模向1400億元邁進,主導產業市場佔有率水平進一步提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