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勞動者】東北大學教授田鵬穎——把黑土地裡的精神挖出來,把黨的精神種下去

當破曉的黎明透過窗帘的縫隙照進了書房,東北大學二級教授田鵬穎便在案桌前開啟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晨讀。這是他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形成的學習習慣。
每天清晨四、五點鐘起床,聚精會神,手不釋卷,精心研讀,“我們的覺醒就像是破曉的曙光,滿是希望。”他說。
作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田鵬穎始終奉行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學習它、精通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的學術信條,擔負起一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神聖職責。
田鵬穎講東西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沒有PPT、沒有講稿,一塊手表、一杯茶,說講幾個小時就講幾個小時,而且內容深刻、邏輯清晰,聽完特別解渴。
“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但上好這個課太難了,因為這個課的支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它站到了人類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真要讓大家聽得懂、記得住、信得著、用得上,需要一個比較復雜的創造過程,一個復雜的轉化過程。”田鵬穎說。
怎樣實現轉變,首先要讓學生信服講馬克思主義的這個人,從而信仰他講的馬克思主義。
“我覺得田老師很有‘范兒’,他能用散文詩般的語言表達哲學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話語闡釋深奧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學院崔菁穎同學說。
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溫惠淇表示,“田院長有‘兩手’。一個是‘手把手’,指導我們發文章、出專著,支持我們參加學術會議、外出研修培訓﹔另一個是‘手拉手’,組團隊、搭平台、建基地、拿項目。我們的視野更廣了、本領更強了、底氣更足了。”
讓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田鵬穎打造了一支明星教學團隊,學院涌現出一大批思政課教學能手。
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和質量提升,田鵬穎做了大量的探索,創立了“經典品讀”教學模式,開展“理論之光”實踐教學,不斷推進思政課創新發展。
“我已經連續十幾年指導‘理論之光’社會實踐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國家發展的成就,在行走的‘實踐課堂’中驗証理論的真理性,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自發自覺地堅定信仰,我覺得非常有意義。”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段煉說。
在文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秦森看來,通過參加“經典品讀”活動,不僅讓自己接受理解了更多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潛移默化地讓經典所蘊含的精神在頭腦中扎下了根。
“田院長很有戰略思維,始終以學科發展為龍頭,以項目和科研貢獻為著力點,帶領學院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張滿勝表示。
2015年,田鵬穎擔任首席專家申報的《東北(遼寧)老工業基地“勞模文化”史料編纂及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8年,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成功獲批。
“無論從我的年齡,從我的閱歷,還是我的能力來考量,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都將是我人生的最后一站,隻有背水一戰,必須干好,別無選擇,更沒有商量的余地。”這是田鵬穎發自內心的感悟。
把黑土地裡的精神挖出來,把黨的精神種下去,田鵬穎熱愛黨的理論宣講事業,十余年來,開展理論宣講近400場,網絡聽眾和現場聽眾達500萬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