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奮力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4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遼寧省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了相關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遼寧振興發展高度重視,多次親臨遼寧考察,為東北全面振興擘畫藍圖。”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樂成說,遼寧牢記囑托,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把遼寧打造成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
2023年,遼寧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3%,經濟總量站上3萬億元台階﹔今年一季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延續了良好態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4%,高質量發展呈現出更強的韌性、活力和創造力。
高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李樂成表示,遼寧依托科教資源優勢,加快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遼寧推進重點實驗室群與基礎科學中心建設,打造遼寧實驗室,推進大科學裝置預研項目,打牢科技創新“底座”﹔開展高校院所、科技型企業“雙走進”活動﹔在重點領域開展攻關,“國和一號”屏蔽電機主泵、“太行110”重型燃氣輪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在遼寧問世。
做優做強實體經濟。遼寧堅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升級和前沿技術產業化落地,瞄准數智、綠色等方向,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以培育壯大重點產業集群作為抓手,遼寧加快創建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新突破、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向下游延伸、冶金新材料產業向精深拓展、消費品工業向優質特色發力。同時,遼寧著力打造集成電路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布局人工智能、細胞治療等未來產業。
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遼寧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動更多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車間、融入產業鏈。聚焦重點產業領域,推動建設36家中試基地,構建覆蓋全省的中試公共服務網絡體系。遼寧還積極培育科技服務機構400多家,開展專業化、市場化對接路演活動。2023年,遼寧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308.3億元,同比增長30.8%。
“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增長55.6%、16.0%,新增‘雛鷹’‘瞪羚’企業102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家,‘獨角獸’企業也實現零的突破。”遼寧省副省長高濤介紹。
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好轉
“我們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的‘先手棋’‘關鍵仗’,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優化政務服務,著力惠企利民,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遼寧實際、具有遼寧特色的新路子。”李樂成說,隨著營商環境持續好轉,央企、民企、外企積極布局遼寧,去年央地合作重點項目總投資達1.3萬億元。
遼寧堅持把誠信法治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基石,深入開展政府履約踐諾專項整治行動,大力解決政務失信行為,督辦解決營商環境問題近1.7萬個,市場信心、行業信心、社會信心全面提升。
開展“辦事不找關系”改革,叫響“辦事不找關系、用權不圖好處”遼寧品牌。全省累計900多條惠企政策實現免申即享,惠及企業超1100萬戶次。
好事要辦好,還要辦快。遼寧著力推動建設用地“省縣直報”和模塊化審批,審批用時大幅縮短。降低企業稅費成本,去年全省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400億元。選定35個高頻“一件事”場景推行“一次辦”,平均減少辦理時間62%,今年將進一步拓展到48個場景。
此外,12345熱線已成為遼寧政務服務“總客服”。去年,全省熱線累計受理各類訴求1255萬件、辦結率達99%。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遼寧將充分發揮區位、產業和要素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向北向東開放,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
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
近年來,遼寧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出實策、辦實事、求實效,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2023年,遼寧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用於民生的比重達76.5%。
大力建設保障性住房、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春暖遼沈·惠企護航”保用工促就業助振興系列行動,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強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遼寧省委常委、副省長張立林介紹,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遼寧將讓人民群眾居住更安心、教育更稱心、就業更舒心、就醫更暖心、養老更放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遼寧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健表示,近年來,遼寧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不斷厚植全面振興的綠色底色。
針對化石能源消耗比重大的實際,遼寧集約高效用好風、光等資源優勢,加快建設清潔能源強省。截至目前,遼寧的清潔能源裝機佔到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9.5%。
石化、冶金是遼寧的優勢產業,也是減碳降碳的重點。2023年,遼寧累計完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重點項目537個,全省化工精細化率較2022年提高1.2個百分點。同時,遼寧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推進建筑節能改造,促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全力推動產業結構更“輕”、經濟形態更“綠”、發展質量更“優”。
“我們將持續做好污染防治、生態修復、低碳轉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讓生態環境更美更靚。”李樂成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