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 建新功
大黑山上,43個編號守護電波40年——遼寧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

40多年前,在大連市金普新區大黑山,一座信號塔聳立在山頂的砬石之間,這裡是大黑山發射台,電波信號在這裡中轉之后送入千家萬戶。
守護這裡的人們,都有自己的代號,從編號01到編號43,仿佛是一串串意義深遠的“身份密碼”。
40多年后,金普新區融媒體中心大黑山發射台獲評遼寧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他們默默無聞地守護著高山之巔那“永不消逝的信號”,將聲音傳遞到每一個角落,他們讓新時代雷鋒精神在遼南最高峰閃耀光芒。
一份記有特殊編號的交接表
經過一圈一圈的盤山道,王敏戰把車子停在了海拔550米處的平台,接下來是更為陡峭的100米,需要搭乘索道才能到達位於海拔663米的山頂發射台。
很難想象在改造之前,這100米的山路隻能靠雙腿來攀登,物資和生活用品需要肩背手扛才能到達山頂站點,而這樣的路王敏戰和同事們一走就是40多年。
“上世紀90年代初,我來到這裡,成為了這裡的第18名‘隊員’。”如今,在海拔663米的大黑山之巔,王敏戰已經是金普新區融媒體中心排名最靠前的值機人員了,也是其他隊員的“大師傅”。“等到我退休的時候,我在這山上就度過了整整40年。”55歲的王敏戰笑著說。
到達站點放下物資,王敏戰開始傳達單位最新動態,協調兩個班組交接任務。隨后,兩組值機隊員在《值班交接班記錄表》上簽字完成交接。
和往常一樣,葛相海在確認一欄中簽下37號,這是他在發射台的編號。值機隊員編號從1983年建站時啟用,每個編號對應一名值機隊員,按來站先后順序,從1號王東風,如今已延續到43號。40多年來,這些編號見証著幾代人的薪火相傳,既光榮又意義非凡。
交接結束后,葛相海和楊海山換上防輻射服,開始值機任務。楊海山來到值機台前的一排大屏幕監看信號接收數據。屏幕畫面是發射台負責接收和轉發的44套電視頻道和廣播頻率數據,每一項數據都是以秒來計算,需要值機隊員格外細心。另一邊,葛相海開始在發射台外檢查戶外設備,發電機、接收器、發射塔以及設備管線等,這些都是每天必須檢查數次的內容。
發射台所處的大黑山是一道天然屏障,阻隔著黃海和渤海之間的風和水汽。在山頂,一年有300天都在刮著大風,海風中的水汽夾帶著的鹽分使金屬設備易受腐蝕,這就需要值機隊員要經常到戶外檢查設備狀態,因為有一顆螺絲脫落都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望著40米高的主發射塔,葛相海說:“算上這塔尖,發射點到地面足足有700米高。為了防止發射塔在氣候、地質等災害中倒塌,其設計有一定的擺動空間,這也容易造成螺絲脫落,今年夏天我就遇到了這樣的意外狀況。爬上塔身維修時,看著山下芝麻粒大的汽車,著實令人心生恐懼,但心裡想著任務,再高的塔也可以如履平地”。
做一名心懷“百萬人”的廣電人
巡視完畢,葛相海來到位於監控大廳后面的機房,這裡有發射機組、配電箱、備用電池等重要設備,肩負著轉播和發射信號的重要任務。
一旦設備有異常,就會影響到155萬人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機房內,機器轟鳴作響,葛相海每次都會耐心查看各個設備上的數據並記錄在本子上,如果發現數據波動較大就要第一時間排查隱患,確保安全播出零事故。
檢查過后,葛相海關上機房門,噪聲戛然而止。他說:“在經費有限的年代,機房和監控室設在一起,機器轟鳴,噪聲不斷,值機隊員備受困擾。那時候監控室條件簡陋,冬天漏風寒冷,夏天潮濕難耐,偶爾還會有牆皮掉到臉上。2021年在中心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發射台完成了升級改造,我們的工作環境得到了質的提升,監控大廳干淨明亮,消音門解決了噪聲問題,大廳一側還增設了衛生間、圖書室,我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時也豐富了業余生活。”
相較於白班,夜班顯得更加寂寞,值班大廳內能夠清晰地聽到寒風呼嘯的聲音。葛相海一個人坐在值機台前,監看著每一項數據,這是每個值機隊員都要經歷的寂寞。新冠疫情期間,多位值機隊員相繼被感染,面對發射台人手短缺的困境,葛相海連續半個月堅守陣地,原本准備3天量的蔬菜吃光了,就吃咸菜、土豆,妻子和孩子病了,他隻能用微信問候。為了百萬人的收聽、收視,值機隊員們忍受著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和痛楚。
“當時這麼艱苦的環境,有沒有想過換個崗位?”對於這個問題,葛相海說:“剛來的時候曾有過,但身為一名黨員,就要有釘釘子精神,別人不能干的我來干。作為一名廣電人,要心懷‘百萬人’,這是使命也是責任。”
一旁的楊海山補充道:“國家需要的,我們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去做,這也是我們退役軍人的本色。”2023年8月18日,大黑山發射台設立“高山紅”黨員值機崗,這裡有退役軍人5人、黨員6人。正因有紅色基因的傳承,讓發射台上的每個人都更具使命感。
凌晨4點,廣播開啟了新一天的直播,電視新聞頻道也開始播放新聞,居民家中的燈火陸續點亮,馬路上的車子也多了起來。迎著即將升起的朝陽,葛相海與楊海山再次完成交接,他俯視著山下裊裊炊煙和萬家燈火,心裡滿是欣慰。冉冉的紅日從海平面升起,照得大黑山泛起了一層金色,在晨光的映襯下,值機隊員的身影愈發偉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