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要聞

遼寧開辟發展“新賽道” 培育新質生產力

孔愛群 王笑梅 孫大衛
2024年03月14日08:50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3月1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聚力‘八大攻堅’ 打好打贏攻堅之年攻堅之戰”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同志立足部門職責和實際工作,重點介紹我省強化創新引領,在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上攻堅突破,特別是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面向東北亞的國際化人才高地等方面的重要部署和具體舉措,並回答記者提問。

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打好打贏攻堅之年攻堅之戰,我省將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全面振興新突破。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組織開展“聚力攻堅落實年”活動,錨定打造面向東北亞的國際化人才高地,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遼寧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聚力“興遼英才計劃”,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取得新突破。集聚用好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強化高端帶動,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靶向支持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拔尖創新人才。集聚用好青年科技人才,重點支持200名青年拔尖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推動科技項目向青年人才傾斜。集聚用好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實施優秀工程師項目,開展“技能遼寧行動”,以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為產業發展賦能增效。

聚力招才匯智,在引進高端創新資源上取得新突破。深化“手拉手”以才引才專項行動,精准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在科研經費、項目申報、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保障。增強品牌活動引才效能,舉辦第25屆中國海外學子(大連)創業周、第二屆東北亞(沈陽)人才交流大會,形成規模效應。圍繞人才交流、科研攻關、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等方面,深化校地合作。落實高層次人才生活待遇服務保障8項具體措施,讓一流人才在遼寧享受一流服務。

聚力“百萬學子留遼來遼”行動,在吸引集聚高校畢業生上取得新突破。統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高校院所、重要骨干企業崗位資源,力爭全年吸引集聚40萬名高校畢業生留遼來遼創新創業。精心組織“雙一流”高校入校宣講活動,增強高校畢業生來遼、回遼、留遼預期。充分發揮優質崗位吸附和導向作用,扎實推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持續釋放高校畢業生優惠政策紅利,保障高校畢業生在遼寧走穩工作生活“第一步”。

聚力“雙百鏈接”活動,在促進科技智力成果轉化上取得新突破。搭建跨界合作、協同創新平台,促成100名科學家與企業家開展合作,推進100項重大創新成果在企業轉化。暢通智力成果轉化信息渠道,編制發布人才智力成果和技術需求“兩個清單”。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配置資金鏈,打造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有效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制定出台科研人員兼職創新和離崗創業管理辦法,鼓勵科研人員自主靈活開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去年,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2.8%。重大創新平台加快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新動能新優勢加速集聚。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將繼續加快壯大新材料、航空航天、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裝備等產業集群,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細胞治療、元宇宙、深海深地開發等領域,大力發展未來產業。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未來產業。聚焦軟件、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擴能改造項目開發、兼並重組等方式延伸產業鏈。大力推動生產要素集聚和優化配置,積極探索“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產業聯盟”一體化推進模式,推動集群協同創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同時,面向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大科學裝置布局未來產業技術研究。加快推動科技創新。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持續推動5G網絡規模化部署和融合應用,實現高校、醫院、地鐵、文化場館等重點場所5G網絡深度覆蓋。加快農業、能源、城市、民生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超算中心,推動數據中心綠色化發展。加快中小企業“上雲用數賦智”,積極培育發展智慧農業。推動教育教學、醫療健康等領域數字化發展。

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推動石化行業“減油增化”,鼓勵鋼鐵企業研發全廢鋼電爐冶煉等新工藝,推進富氫碳循環高爐等技術研發應用和煉鐵工序智能化一體管控平台建設。加強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體系建設。聚焦新型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示范項目,全力打造清潔能源強省。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向北向東開放。支持沈陽創建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支持國家級新區——大連金普新區創新發展,支持丹東創建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積極打造東北海陸大通道,支持沈陽建設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推進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支持企業布局海外倉,推進保稅維修和轉口貿易等外貿新業態發展。推進東北三省一區共建物流、能源通道和科技創新、制造業走廊,探索東北城市群建設。

把科教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勝勢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科技戰線將錨定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以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抓手,著力將科教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勝勢,重點圍繞六方面聚力攻堅。

在平台建設上,夯實科技創新“底座”。加快國家級平台建設,爭取創建蘇州實驗室、太行實驗室遼寧基地,推動“大連先進光源”等大科學裝置盡快納入國家規劃布局,在機器人、精細化工、海洋裝備等領域獲批新建全國重點實驗室6個以上。推進遼寧實驗室機制創新,支持4家遼寧實驗室與鞍鋼、黎明、通用集團、中國核電等龍頭企業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組建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群,讓全國重點實驗室、遼寧實驗室等優勢平台當“群主”,集聚項目、人才、成果,服務重點產業集群。

在技術攻關上,以“遼寧之為”服務“國之大者”。煥發國企央企創新活力,組織省內優勢科研力量與企業等開展雙向“揭榜挂帥”,共同設立聯合基金,共同爭取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用新技術、新平台、新產品促進優勢產業迭代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企業為主體,依托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機器人等產業提升創新能力﹔培育未來產業,在智能制造、前沿材料、氫能儲能、生物育種等細分領域,建立顛覆性技術發掘機制、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健全商業價值發現機制,實施一批“從0到1”的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研究項目。

在成果轉化上,解決“卡點”“堵點”,打通轉化全鏈條。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1308.3億元,同比增長30.8%,高於全國增速2.2個百分點,在總量、增速、與全國增速相比等三個方面,均創“十三五”以來新高,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到55.5%,初步扭轉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局面。今年,我省將構建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扭緊供給和需求“雙螺旋”,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爭取今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400億元,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到57%。

在服務企業上,盡最大努力為企業降本增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整合1萬台(套)以上省內科研單位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企業開放﹔組織開展“科技專員進企業”活動﹔推動央企等領軍企業共享技術成果,推動企業開放技術成果、應用場景和供應鏈,在“減油增化”、航空產業、鋼鐵冶金等領域,打造一批央地科技合作典型﹔推動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業“雙走進”﹔強化金融助力,與粵科金融等機構合作建立科創股權投資基金,通過科技企業創新積分制等手段,優化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全年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以上。

在區域創新上,全力爭創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兩城一園”核心競爭力。沈陽渾南科技城在6月底前正式開園,大連英歌石科學城要具備“科研+產業”布局條件,能源催化轉化、高性能精密制造等實驗室初步形成科研能力﹔沈撫科創園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體制創新,推動中航工業六〇一所在沈撫科創園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打造無人機和通用航空研發基地。加強省市聯動,建立廳市會商機制,堅持“一地一策”。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今年全省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力爭達到7%以上。

在創新生態上,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優化科技人才發展環境,邀請院士帶領團隊與重點產業領軍企業開展合作對接,支持科技領軍人才牽頭承擔重大科研任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推廣科技成果評價、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等經驗。與重點技術轉移機構持續組織開展各類對接活動,做到月月有發布、周周有對接、天天有轉化。

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雙螺旋”提升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聚力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雙螺旋”提升,加快優勢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為遼寧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提供強勁動力。

開展“有組織”創新。我省將發揮遼寧工業體系完備的場景優勢,以市場應用為牽引,開展創新攻關和產業化應用。以“揭榜挂帥”方式組織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重大技術創新驗証及中試熟化。通過創造市場需求,開辟全新賽道,引入戰略投資。我省將圍繞新能源、精細化工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攻克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應用基地。推動企業需求單元與創新要素單元有效對接組合,推動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加快“高端化”升級。我省將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組織工業母機等協同研制,促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滾動推進200項工業“六基”項目,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等短板。爭取創建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台區域中心,加快遼寧集成電路裝備整機及零部件產業園建設,爭取實現20個以上新藥和新型醫療器械投產上市。

推動“綠色化”轉型。我省將加大力度實施綠色化改造、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發展節能節水、再制造等綠色環保裝備,積極推廣資源循環生產模式,並積極培育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我省將發揮央企、國企示范引領作用,在主要碳排放行業推進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產業化示范應用。積極推廣尾礦、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支持建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推廣廢鋼等再生資源產業數字化平台。同時,加強新能源重大技術產品研發應用,支持在大連、朝陽等地區建立新能源裝備配套基地。發揮氫能技術研發、副產氫能資源豐富等優勢,促進氫能產業發展。

強化“數字化”賦能。推進5G輕量化等新技術應用,推進5G工廠、“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建設,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平台貫標工作,力爭累計建設省級工業互聯網平台100個。在推動重大應用場景和載體建設方面,我省將加快推動華為遼寧區域總部建設,支持沈陽、大連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名園。爭取國家工業軟件技術驗証平台、適配驗証分中心等機構在我省盡快布局落戶。力爭全省累計建成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超過500個。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