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優化營商環境 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連線全國兩會】沈陽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攻堅突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去年以來,沈陽市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上實現新突破,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有效提升了市場主體和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推進改革攻堅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去年12月21日,中國改革(2023)年會在廈門召開。此前,在12月13日發布的“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中,我市共有3項案例上榜。該名單經過最后一輪專家評議,從200項入圍案例中產生了10項“年度改革特別案例”(省級)、20項“年度市域改革案例”、17項“年度縣域改革案例”,在本次年會上重磅推出。我市“惠幫企@鏈上沈陽”助企發展工作制度再有新斬獲,成功入選年度市域改革案例。“聚焦‘隻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探索數字賦能政務服務”“‘舒心就業’進社區,打造基層治理現代化‘沈陽樣板’”2項成果成功入選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我市獲獎數量、質量均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並與蘇州、深圳同居全國改革典型案例數量最多城市。
2023年,沈鼓集團闖出混改新模式,入選全國國企改革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建立專職外部董事制度。組建沈陽汽車推進華晨集團合並重整計劃獲准,盤活原興隆集團在沈5家門店,直接間接創造就業崗位2萬余個。舉辦“央地合作項目集中簽約”等系列活動,與中國中鐵等央企簽約項目66個,總投資近4000億元。全市國有企業資產總額6649.3億元,營業收入359.6億元,重點企業利潤總額6.28億元。
沈陽市財稅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區域性金融中心業務規模繼續保持東北第一,新增3家上市公司。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於全市貸款平均增速,通過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為1874戶小微企業和733人新增投放貸款41億元,為8428戶小微企業和5398人貼息1.3億元。首貸服務中心為519戶首貸戶投放貸款7.7億元,貼息291萬元。
同時,要素市場化改革成效明顯,紓解企業用地難題,“標准地”改革擴面至1637公頃全部完成區域評估。推進數據要素開放共享,首席數據官制度實現部門全覆蓋。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成功獲批。
全市民營經濟經營主體達到127.8萬戶,同比增長18.4%。推動228戶企業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40戶企業升級為營業收入超億元以上的“小巨人”企業,新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20戶,均位列東北首位。
沈陽市還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制定實施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突破性舉措22條,新設外資企業突破188家,中日產業園和中韓科技園分別實現新簽企業5家。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營商環境再升級
市委改革辦有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沈陽市將加快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全面打響“沈陽效率”營商環境品牌。“隻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加快向基層延伸,持續優化豐富“跨部門”“零材料”“掌上辦”等7類智能服務場景,打造“一網優服”等4個專題服務,探索推出20項“掃臉辦事”“亮碼用數”特色服務,實現95%申請材料“隻提交一次”或免於提交。深化政務事項標准化行動,拓展“都市圈通辦”范圍,到2024年底“都市圈通辦”事項合計達到200項。
2024年,沈陽市將以攻堅產權、治理、組織、產業“四個結構”改革為引領,聚焦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實施國資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優化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引導服務央企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健全市場化經營體制機制,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推動區域性綜改試驗提質提效,力爭全市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到7000億元,營業收入達到450億元,重點企業利潤達到10億元。
在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方面,提升經營主體准入便利度,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功能,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優化經營主體登記許可服務,企業設立登記網辦率達到90%以上。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體系,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四階梯度,力爭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戶以上,市級以上平台和基地10個以上。
同時,沈陽市還將在財政政策方面加力提效,持續降低地方債務風險,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加精准有效。力爭新增科技型上市企業2家以上,綠色貸款余額突破2000億元,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200億元,壽險公司保費收入達到310億元。
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持續深化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區域性產權交易中心建設,確保我市成為全省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排頭兵,力爭11項改革事項納入省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