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沈陽夯實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沈陽產業基礎雄厚,科技、教育、人才資源豐富。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沈陽在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等方面銳意進取、創新突破,持續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3月6日,沈陽先進制造產業園泊肅葉科技(沈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泊肅葉科技)生產車間熱鬧非凡,泊肅葉科技新一代復合集流體量產生產線開工儀式正在舉行。儀式上,泊肅葉科技與南京龍電華鑫興能源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沈陽理工大學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協議。
成立僅3年,泊肅葉科技就推出三代大規模連續式復合集流體鍍膜機,這款產品是全球唯一可實現新能源電池復合集流體鍍膜材料量產的高端設備。在新生產線投入使用后,泊肅葉的年產量可翻兩番,2024年產值將達到1.5億元以上。
“我們通過產學研合作和自主創新,積極推進技術和生產線的升級迭代,打造特種鍍膜裝備研發中心和智能制造基地,力爭早日成為復合集流體特種設備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企業總經理陳正偉說。
在沈陽,像泊肅葉科技這樣與駐沈高校院所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產出豐碩、2024年實現“開門紅”的科技型企業不勝枚舉,沈陽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已開花結果。在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首戰之年,沈陽包攬全省兩家獨角獸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業達到2.1萬家,科技型企業總數同比增長42.5%。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攻堅之年,沈陽錨定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目標,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當好遼寧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的排頭兵。在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構建高水平創新空間格局、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體系、打造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等六大方向發力,著力推進“兩個實驗室一基地”等3個重大平台項目、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等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項目建設,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專項等3個領域的重點項目、企業創新聯合體專項等3個聯合體項目、10個重點院士項目。力爭2024年底前,累計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200項以上,全市科技型企業達到2.5萬家,各類創新平台達到1700個,實現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再次晉位升級。
大力實施“興沈英才計劃”
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
沈陽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斌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是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評沈陽市第八屆優秀專家。“山海關不住、孔雀向北飛”正在成為新氣象、新共識。李斌說:“厚植人才沃土的沈陽集聚八方英才,越來越多的人才扎根沈陽、圓夢沈陽。這些人才必將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沈陽新篇章中貢獻更大力量。”
沈陽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化工新材料所項目經理周川是“興沈英才計劃”沈陽市中青年科技人才專項U35拔尖青年項目獲得者,他帶隊完成科研項目對補齊我國高端聚烯烴和潤滑油產業短板具有重要意義。“沈陽市人才政策為青年科技人才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敢想敢干,在科研項目中挑大梁、當主角,快速成長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周川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是夯實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沈陽不斷升級人才政策,大力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設,打造優質打造人才成長生態。在科技人才引育上拿出真金白銀,將科技人才工作融入平台建設、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工作全過程。
2023年,沈陽市的72個重點平台匯集包括12名院士等8200多名科技人才﹔新增5名兩院院士,出台“一院士一平台一園區一基金一服務”機制﹔4個人才團隊獲評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獎﹔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獎補”變“股權”試點,獲批全省唯一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試點城市。
2024年,市科技局將大力實施“興沈英才計劃”,加快人才資源向產業集聚、向企業集聚,以一流平台引聚優秀人才,以更多富有活力、產業發展前景光明的科技型企業吸引優秀人才,形成以科技人才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引育科技人才的同頻共振。聚焦20個產業鏈和10個重點產業集群,力爭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30個,培養青年科技人才100名左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