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提“質”轉型!新質生產力在沈陽加速奔涌

新春伊始,遼沈大地上興起一場對新質生產力的“大開發”——
23年持之以恆,沈陽長江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出國際領先的“束波刀”產品,並用於乳腺癌的綠色無創治療,成為目前全球唯一利用“束波刀”技術對惡性腫瘤進行獨立臨床試驗的企業。
長江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束波刀”沈陽中試基地。
長江源科技創始人曾梓恆組織了數百名中國一流專家研發超聲無創腫瘤治療技術。圖為國際醫學生物工程科學院院士楊子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導束波刀研發團隊進行離體組織試驗。
作為全省首家制造業獨角獸企業,沈陽微控飛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憑借全球領先的磁懸浮飛輪技術,已經將4000台飛輪儲能設備“轉”到了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地,飛輪穩定運行時間超過10萬小時。
賽輪集團的智能輪胎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實時採集每條輪胎行駛過程中的溫度、壓力、速度等關鍵指標,將數據傳回工廠,通過LED可視化監測系統,為一線駕駛員提供安全駕駛和輪胎使用的輔助服務。
向“新”而行,提“質”轉型。當前,全市上下以拼搶之勢開工開干,在“硬核”新興產業賽道上積蓄未來發展勢能,加快產業鏈升級,助力“老樹發新芽、新樹扎深根”。沈陽制造創“新”提“質”的萬千氣象涌動,匯聚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簇簇星火。
競逐未來賽道
向新產業要新質生產力
春節期間,由沈陽航天新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新光”)研制的仿生鯨鯊暢游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中,深受游客的喜愛。作為我國航空航天動力裝置的“搖籃”,近年來,航天新光在“上天入海”的征程中一往無前。瞄准水下智能仿生機器人未來產業,航天新光加大了在水下智能仿生和控制技術的開發力度,目前航天新光研制的形態逼真、信號穩定、姿態靈活的仿生智能機器魚,性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做最像真實生物動作的仿生控制”過程中,科研團隊相繼開發出仿生金龍魚、虎鯨、江豚、海豚、鯨鯊鰩魚等一系列智能仿生產品,面向文旅觀賞、環保及科普教育領域進行商用,成功開創了企業水下智能仿生系統產業發展的新賽道。
與航天新光一樣,沈陽眾多企業自主創新,向新而行,憑借一個個“核心密碼”,引領產業風向。這背后,得益於沈陽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加快建設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
向“新”而行,邁步新賽道。2024年,沈陽市提出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在人工智能、基因診斷、元宇宙等領域前瞻性地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重要增長點,推動新能源及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集成電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辟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新領域新賽道。
升級產業鏈條
變傳統優勢為全新勝勢
新質生產力在醫療裝備領域加速迸發。去年年底,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發布了自主研發的高端雙能3.0T磁共振和全球首台0.235秒超高端螺旋CT等新產品,標志著其在醫療裝備超高端技術領域的再次進階。0.1秒的提升,可以讓醫生看到更為清晰的心臟影像,推動臨床科研迭代升級。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高端CT閱片效率、閱片准確度得到顯著提升。
“國產首台CT的研發,奠定了東軟醫療‘創新突破’的品牌基因,‘高水平全自研’,也成為東軟醫療創新戰略的目標和關鍵詞。今年,我們將緊密圍繞臨床需求,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先進技術,加速成果轉化,推動國產高端醫療影像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東軟醫療高級副總裁韓東龍表示。
如今,新質生產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競爭,算力則是人工智能產業化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眼下,沈陽智能計算中心新基建項目建設現場,呈現出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作為我市發力數字經濟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項目,沈陽智能計算中心由智算中心、創新中心、賦能中心、人才中心、生活中心組成。建成后,將依托百度智能雲行業領先的AI和雲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產業場景優勢和數據資源優勢,深植“數字基因”,加快沈陽“數字蝶變”。
以優勢產業集群為抓手
高水平發展新質生產力
產業集群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形成。2023年,我市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引領,實施重點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全力打造10個重點產業集群,為推動全市工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目前,全市10個集群集聚工業企業超2700家,2023年規模總量達9000億元,到2024年計劃突破1萬億元。布局育成1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7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1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家國家“數字領航”企業、5家國家智能工廠、1家全球“燈塔工廠”、65家國家綠色制造名單、10家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82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全國質量獎組織獎企業,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工業名片,沈陽被認定為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在生產研發飛輪儲能技術的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工人在車間工作(2023 年 11 月 29 日攝)楊青攝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今年,沈陽市將繼續構建“優勢+高成長”梯度培育新格局。加強頂層設計,分層分類、梯次推進產業集群建設,集中力量打造兩大類10個重點產業集群。第一類是5個兼具領先優勢和規模效應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即:汽車、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食品、航空航天產業集群。第二類是5個兼具高成長性和輻射效應的百億級產業集群,即新能源、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集成電路、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全面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制定行動方案,繪制產業地圖,實行企業、項目、產品、技術、園區等清單化管理,推動產業縱向成鏈、橫向成群發展。
同時,沈陽還將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進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提高新興產業規模佔比,有效緩解由高比重產業增速放緩帶來的影響。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6個未來產業發展,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