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讓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融入城市更新

近期,沈陽市和平區十一緯路一家名為“花麒”的美術館火了,這個依托“美國花旗銀行奉天支行舊址”打造的文化場館,開業不久便有大批讀者來此地“打卡”。
記者了解到,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沈陽很多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被改造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這些立於街頭巷尾,曾經記錄城市舊時光的老建筑,如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新去處。
又一處百年建筑成為“打卡”新去處
“早在20世紀初,南市場就是沈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繁華之地,是當時多元文化交融匯聚之地。這裡遍布歷史底蘊豐厚的建筑,包括諸多名人故居和金融商業機構舊址。”沈陽市和平區南市場街道黨工委書記呂陽對記者說,南市場街道有百年以上歷史建筑26處,在拓展城市文化空間方面優勢顯著。
呂陽的想法,也是很多歷史文化愛好者的想法。
2023年5月,計劃在沈陽開一家書店的鄭雪嬌路過十一緯路時,看中了“美國花旗銀行奉天支行舊址”這座二層歐式老建筑,尤其是從上至下的6根巨大水泥柱十分吸引眼球、大型窗格年代感十足、超高的舉架適合藝術品展示……最打動她的,還是這棟建筑本身便是沈陽市不可移動文物,有歷史內涵。經過認真洽談合作、半年多籌備准備工作,花麒美術館於今年1月份開張了,一樓開書店,二樓是美術館。“它帶著城市的歷史風韻和時間烙印,讀者來到這裡仿佛走進一個歷史空間,書香和藝術品的浸潤能夠讓它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店長高明岳告訴記者,目前一樓的書店擁有藏書5萬冊,二樓美術館也即將對外開放,不管是沈陽市民,還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在這裡享受書香生活。近日,很多人來這裡“打卡”。
多處歷史建筑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街區新地標
像這樣依托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間,在沈陽還有很多。
“咖啡小巷”是和平區眾多以咖啡館為主營的小巷聚合體,也是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在今年2月剛剛公布的2023年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特色街區之一。
“和平區南市場3.44平方公裡的區域內有飲品類商戶136家,咖啡館57家,其中不乏開在文物歷史建筑裡的。”呂陽告訴記者,咖啡店經營者劉大偉就利用了“英國匯豐銀行奉天支行舊址”的一隅,將咖啡店的運營與建筑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打造自己的經營風格。
實際上,沈陽利用歷史建筑打造文化場所很早以前就開始了。位於沈陽市大東區的東貿庫建筑群被列入沈陽市第五批歷史建筑名錄,現在這裡是遠近聞名的時代文倉城市書房。歷史留下的工業遺產得到活化利用,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時代文倉城市書房建筑中的紅磚、木質結構元素皆為原有的建筑構造,設計團隊重新設置建筑力學結構,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特有的歷史風貌。”大東文旅集團項目運營部工作人員田璐璐告訴記者,建筑是一個城市特色和歷史文化的體現,歷史建筑的保護應該遵循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改造成書房是很好的選擇,它不僅可以對外開放,還能保護建筑的原有格局。同時,閱讀空間參與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會讓“文化味”更濃。
發揮老建筑內涵優勢豐富百姓文化生活
不管閑暇還是工作,訪古建筑是沈陽大學文法學院教授趙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常常穿行在沈陽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中,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煙雲。在趙旭看來,飽含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發展歷程最直接的見証者,其實體存在與功能的更新,也是新時期城市活力的充分體現。將歷史建筑改造為文化場所,使歷史建筑在具有實用功能的同時,更能激發其使用者進一步保護的動力。歷史建筑經過改造開門迎客,摘下了神秘面紗,也會激發大眾的興趣,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沈陽建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伯超表示,從古代、近代到現代的不同時期,沈陽建筑都有其特色。走在沈陽大街小巷,能看到很多銀行、洋樓式小住宅、商店、影劇院、旅館、辦公樓、火車站等老建筑,一磚一瓦都記載著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隻有將這些老建筑的內涵挖掘出來,城市才有生命力。
去年底,沈陽市兩項城市更新舉措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實施的《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其中,沈陽市出台城市更新中長期規劃中就包括了保護利用文物和歷史建筑、歷史文化空間更新利用等策略。守住歷史文脈,成為城市更新的底線,也是結合時代的一種創新方式,通過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提升改造,讓城市“更新”,讓百姓的文化生活更豐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