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遼寧省康平縣:昔日風沙地 今朝萬畝鬆

人民日報記者 郝迎燦 劉佳華
2024年02月22日07: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遼寧省康平縣的“萬畝鬆”。
  康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核心閱讀

  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曾經飽受風沙困擾。為讓沙丘變林海,當地堅持植樹造林,建起防護林帶,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如今,當地持續鞏固拓展治沙成果,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綠色產業,走出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發展路。

 

  登上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海洲窩堡鄉育林村30多米高的瞭望台,一片面積1萬多畝的鬆林在腳下鋪展,郁郁蔥蔥,這裡被當地群眾稱為“萬畝鬆”。

  拿起望遠鏡,但見鬆林北部沙丘起伏。“那裡就是科爾沁沙地,自從有了‘萬畝鬆’,沙丘不再南侵了。”康平縣自然資源局造林經營管理室主任王喜岩說,康平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沙化土地面積一度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七成以上。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康平干部群眾堅持造林治沙,全縣沙化土地面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40萬畝下降到現在的6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4%增加到24.1%,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造林——

  從“萬畝鬆”到“新萬畝鬆”,阻止科爾沁沙地南侵

  留校,還是進政府機關?

  1959年大學畢業時,張慶山做了個出人意料的選擇——回到老家康平縣海洲窩堡鄉擔任林業助理,造林治沙。

  當年的海洲窩堡鄉,風沙地佔比高。“刮風黃沙起,雨來洪水流,今年盼明年,年年都不收……”一首順口溜,道盡當時海洲窩堡鄉群眾飽受風沙之苦的情形。

  上任第一件事,張慶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張青山,暗下決心:沙地不綠,誓不罷休!

  在沙窩子裡種樹,能行嗎?“風沙大栽不活”“缺雨水不能活”“土質不好不適合”“咱這從來沒栽過”……干部群眾對種樹治沙充滿疑慮。

  張青山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勘測,摸清了全鄉每一座沙丘的情況。張青山的大兒子張曉利回憶:“我家前后院就是我父親的試驗場,栽了10多種樹木,不同時期不同樹種有不同栽法。”

  1965年春,海洲窩堡鄉正式開始固沙造林行動。在張青山帶領下,大家扛著鐵鍬、樹苗,拎著水桶,奔向風口沙丘。

  黃沙彌漫,刮得人睜不開眼睛。“頭一天栽的樹苗,第二天就被黃沙埋上了,大家就把苗一棵一棵扒出來再種。”育林村村民孫德新說。

  到了夏季,張青山又帶著大家栽植樟子鬆。“樟子鬆是雨季鬆,頂雨栽種,成活率肯定高。”他說。果然,一個月后,鬆苗成活率達到七成左右。人們奔走相告:“鬆樹活了!”

  打那時起,每年春秋兩季,海洲窩堡鄉都要組織植樹造林。

  就這樣,一株株,一片片,十畝百畝,千畝萬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戰,海洲窩堡鄉形成了如今的“萬畝鬆”,筑起一道綠色阻沙帶。

  2001年,為了阻止科爾沁沙地繼續南侵,康平縣依托“三北”工程,筑起一條長128公裡、寬1公裡的“綠色屏障”。2008年,康平又對其進行擴建,使其部分寬度達到3公裡。

  “萬畝鬆”東南10公裡外,是北三家子街道王平房村,這裡曾是康平縣最大的風口。2012年,康平縣啟動“新萬畝鬆”工程,在王平房村、葦塘村栽植鬆樹7000余畝,林地面積累計超過1萬畝,堵住了科爾沁沙地南侵的最后一個風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見縫插綠’,扎實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新萬畝鬆’工程等,累計植樹18萬畝以上。”康平縣委書記王鐵利說。

  護林——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康平縣森林保有量達78.3萬畝

  “綠了海洲地,白了青山頭。”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海洲窩堡鄉流傳開這樣一句話。《康平縣志》記載,林業工程師張青山帶領當地干部群眾植樹造林24個春秋,實現了全鄉綠化。

  2006年,69歲的張青山因病去世。如今,在海洲窩堡鄉政府院內,一棵糖槭樹亭亭如蓋。“這棵樹是張青山1965年親手栽下的,50多年過去,當年的小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記載了他與風沙搏斗的一生,也見証了康平干部群眾‘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歷程。”海洲窩堡鄉黨委書記李星天說。

  栽上了樹,治住了沙,更要護好這片綠。

  採訪間隙,記者遇到徒步巡山的護林員孫洪山。他中等個頭,臉膛微黑透紅,腰杆挺直,恰如一株挺拔的樟子鬆。

  “林子裡積了這麼厚的雪還要巡山?”記者問。“那可不,得留心大雪壓折了樹枝沒有,還得提防著有沒有人趁雪后鑽進林子裡下獸夾和獵套。”今年55歲的孫洪山已在萬畝鬆林中度過了30多個年頭,對這裡的一草一木再熟悉不過。

  “天不亮就出來了,巡邏到中午回去吃口飯,吃完飯繼續上山,天黑以后就在山上的值班點湊合一晚,生怕出一點險情。”每年春秋兩季防火關鍵期,孫洪山就“長”在了林子裡。

  “剛開始當護林員那會兒,鬆林有幾千畝,后來逐漸增加到1萬多畝。”孫洪山說,“看著樹越來越多、越長越高,我這心裡也越來越敞亮。”

  守護綠水青山,不止一個孫洪山。在北三家子街道“新萬畝鬆”,李海和李洪威父子接力護林,一干就是10多年。

  2012年,“新萬畝鬆”工程需要一名護林員來看護幼苗。得知這個消息,王平房村的老黨員、退伍軍人李海第一時間報了名。

  “巡林一圈要4個多小時,一天最少要巡護兩次。”每天隻有看到鬆林安然無恙,李海的心裡才會覺得安穩,“三分栽種、七分管護,管護可是慢功夫、細功夫、長功夫,來不得半點虛的。”

  2017年,李洪威從腿腳不便的父親手裡接過“接力棒”。從那以后,李海經常和兒子一起進山,父子倆一起巡林、護林、防火、定期補植,用心守護“新萬畝鬆”。

  “到了種樹補植的時候,老爺子天不亮就起床,和我一道進林區栽樹,一直干到天黑。”李洪威說,寒來暑往,當初不到膝蓋高的小樹苗如今已有碗口粗。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目前全縣森林保有量已達78.3萬畝。”王喜岩說,到2025年,康平縣將再植樹8萬畝,屆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9.3%。

  發展——

  治沙成果鞏固拓展,綠色產業不斷延伸

  每年11月,康平臥龍湖自然保護區都會迎來候鳥南遷高峰期。“臥龍湖是遼寧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也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沈陽臥龍湖濕地科普館館長張宇迪說,經過多年的建設和保護,臥龍湖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每年都有上百萬隻候鳥在這裡棲息和繁殖,水鳥單日最高觀測記錄突破15萬隻。

  “近幾年,我們結合防沙治沙工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大力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等工程,全面形成帶、片、網、點相結合的生態安全防護體系,為鞏固拓展治沙成果提供堅強保障,全域生態環境顯著提升。”王鐵利說。

  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

  走進位於海洲窩堡鄉海洲窩堡村的康平縣興果花生專業合作社,一股花生的清香扑面而來,合作社負責人季秀麗正和幾個工人忙著將花生粒打包裝袋,“銷售旺季時,一天的出貨量能有上千斤。”

  季秀麗打小跟著父母種花生,“以前風沙大,前腳剛種完,后腳風就給刮走了,一塊地得種上四五回才能打出點東西來。”

  如今,“萬畝鬆”擋住了風,攔住了沙,海洲窩堡鄉的花生畝產從兩三百斤一躍提升到500多斤。“我們的特色品種‘四粒紅’花生,一斤能賣到20多元。”季秀麗說,今年合作社產值預計能達到500萬元。

  “我們通過大力發展花生特色產業,把沙土地的劣勢轉化為優勢,走出了一條花生產業規模化、綠色化、品牌化的發展之路。”李星天介紹,截至目前,全鄉花生種植面積穩定在8萬畝以上,年總產量約2.5萬噸,總產值達2億元。

  肆虐的沙被降服,強勁的風也被充分利用。“康平是全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風電並網發電裝機容量已達80萬千瓦。”康平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劉德民表示,正在建設中的135萬千瓦風光火儲一體化基地項目優先利用風力、光伏等清潔能源,同時適度配置儲能設施。

  2023年8月,《遼寧省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和荒漠化綜合防治行動方案(2023—2030年)》印發,明確到2030年,全面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現有沙化林草用地植被綜合蓋度達到80%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以沙化土地全面治理為重點,圍繞退化林修復、沙化耕地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有力推動森林撫育、補植補造、流域治理等重點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王鐵利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2日 14 版)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