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要聞

沈陽:以排頭兵姿態展現全面振興新氣象

2024年01月22日08:28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核心提示

實干書寫答卷,奮斗成就輝煌。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首戰之年。一年來,沈陽市錨定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產業發展與轉型、城市發展與轉型、社會發展與轉型,奮力推動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實現首戰告捷。

看勢頭——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增速連續7個季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副省級城市中處於第一梯隊。連續3年在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榜中進位升級。

看質量——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

看動能——全年開復工重大工程項目3695個,招引落地億元以上項目1129個。

看人氣——舉辦1000余場促消費活動,接待游客1.4億人次。

今天的沈陽,觀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發展的基礎在鞏固、亮點在增多、長板在拉長、短板在補齊、預期在向好、形象在改善,排頭兵作用正在顯現,處處展現沈陽新氣象。

厚積聚勢——

產業創新邁出新步伐,發展動能更強勁

看首戰之年的沈陽,大國重器,頻頻“上新”,填補空白﹔產業體系,穿珠成鏈,集鏈成群。

作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中國航發“太行110”重型燃氣輪機通過產品驗証鑒定,標志著我國重型燃氣輪機走完自主研制全過程,填補了國內該功率等級產品空白。

冬之伊始,寒風漸起。寶馬沈陽生產基地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建筑封頂,建筑主體全部完工,沈陽百億級重大項目建設持續刷新著“進度條”。寶馬集團不僅自身融入遼寧發展戰略,而且攜手供應商伙伴,持續推動遼寧制造產業鏈轉型升級。採埃孚在沈投資建設新能源電驅動系統生產基地。電芯供應商億緯鋰能投資約100億元的新工廠也已開工建設。

當下,寶馬沈陽生產基地集研發、採購、生產為一體,是寶馬集團全球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和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中心之一。

時至深冬,天寒地凍。沈陽智能計算中心新基建項目正加速建設,將打造自主可控、軟硬一體的人工智能和元宇宙全棧基礎設施,為支撐沈陽數字經濟發展夯實底座。

眼下,行走在渾河兩岸,觸摸經濟發展強勁脈搏,沈陽經濟發展處處呈現新氣象。

沈陽市不斷優化產業體系,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8條重點產業鏈規模突破8000億元,航空航天、集成電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0%、39.1%、25%,高端裝備佔裝備制造業比重提升至35%,“儲能之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特高壓電工裝備產業集群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2+24”頭部企業配套和特色園區加快提檔升級,頭部企業本地配套率達到40%。沈陽市連續三年在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榜中進位升級。

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渾南科技城、沈北科教園加快建設,遼寧材料實驗室、遼河實驗室投入運行,太行實驗室遼寧基地正式挂牌,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開工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累計落地項目51個。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達到76個,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2.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41.4%。以“325沈陽模式”突破“卡脖子”問題。新增兩院院士5人,全年引育高層次人才634人、高技能人才4.2萬人、“帶土移植”創新團隊102個。

持續強化數字賦能,在東北地區率先出台“燈塔工廠”支持政策,數字產業發展公司成功組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園投入運營,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納入全國人工智能算力戰略體系。

賦能蓄勢——

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發展環境更優化

“太便捷了!現在辦理証照一次申請當天就全能辦下來。”2023年,全省首家“証照聯辦”企業落戶沈陽市和平區,順利拿到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証的企業法定代表人馮先生說。

“証照聯辦”是沈陽營商環境提質升級的一個縮影。去年,沈陽市優化營商環境,惠企助企便企的政策接踵而來。

深化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實現企業登記、印章刻制、申領發票及稅控設備、社保登記、醫保登記、住房公積金企業繳存登記和銀行預約開戶等整體開辦業務全流程網上辦、半日辦結,其中企業登記2小時內辦結。

沈陽市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也不斷提速,不僅項目建設推廣“拿地即開工”,而且開工前審批用時也壓縮至最短7個工作日,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獲得感。

沈陽市獲評全國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城市和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隻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入選全國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典型案例,90%申請材料實現“隻提交一次”或免於提交。“一件事一次辦”等智能化服務場景達1123個,沈陽都市圈通辦事項達到151項,12345熱線進社區全面鋪開。

沈陽市開展“領導干部進企業、服務振興新突破”專項行動,持續深化“惠幫企@鏈上沈陽”工作機制,出台助企紓困穩定經濟增長“20條”、鞏固增勢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20條”、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36條”、加快批零住餐業發展“8條”等政策措施,兌現政策支持資金563億元。101項“跨部門一件事”上線運行,“新生兒”“教育繳費”等一批“關鍵小事”在全國率先登錄移動端,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管用、易用、好用、愛用”水平,企業群眾辦事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環境優則企業強。沈陽以“營商”促“贏商”,全市實有經營主體增長18%、突破132萬戶,為經營主體筑發展之基、開活力之源。

躍升起勢——

高水平開放達到新高度,經濟活力更充沛

開放興發展,合作贏未來。

架起“空中橋梁”通達四方,2023年11月,沈陽至芝加哥跨境電商全貨機新航線成功開通,成為繼洛杉磯航線之后,沈陽市當年開通的第二條直飛北美洲全貨機航線,實現了對北美航空貨運的全覆蓋。

馳騁“鋼鐵絲路”,汽笛聲聲,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一列列貨運班列越江朝海向西遠行,中歐班列(沈陽)貨物現已輻射全球20余個國家,與國內外140余個城市開展貨物集散合作,吸引10余家物流貿易企業在沈投資。

一次次落筆、一回回握手、一場場交流,合作協議在手起筆落間塵埃落定,共贏之約在緊握雙手中無限綻放。2023年,這樣的鏡頭在沈陽市一次次被定格——

2月,沈陽市當年首批重點項目集中簽約暨開工活動,集中簽約494個項目,投資總額5329.39億元。

9月,沈陽召開全市對外開放大會,對外發布“五型經濟”應用場景項目清單,推出新一批553個場景項目,總計釋放7398.26億元投資與合作機會。遼洽會、韓國周期間,沈陽新簽約項目159個,簽約總額2613.65億元。

12月,沈陽市舉行央地合作項目集中簽約活動,21個合作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664.4億元。

……

2023年,沈陽市不斷提高開放平台通道能級,開拓空中通道,推進臨空經濟規劃建設,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再次躋身“2000萬級俱樂部”,恢復開通首爾、東京、大阪、曼谷等10條國際客運航線及阿姆斯特丹、洛杉磯等6條國際貨運包機航線。延伸陸上通道,加快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全年實現開行規模東北第一、全國前列。拓展海上通道,強化與大連港、營口港合作,海鐵聯運集裝箱到發量達4.5萬標箱。建設網上通道,遼寧自貿試驗區沈陽片區跨境電商TIR國際卡車航班累計運行363班次。

央地合作項目多點開花,舉辦了沈陽市與中央企業深化合作對接會,66個央地合作項目簽約,總投資3994.1億元。總投資406億元的王家灣濱水板塊、總投資360億元的和平灣生態科創示范區、總投資113億元的西峽灣國際城、總投資265.2億元的沈陽智能網聯創新產業基地、總投資107.6億元的沈陽汽車城產城融合示范區等33個項目開工建設。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合作的雙手越握越緊。沈陽市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在三年行動首戰之年匯聚起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磅礡力量。

鏈接·數說2023年

態勢向好

“三直一快”兌現惠企資金563億元。

全市實有經營主體增長18%、突破132萬戶。

全年開復工重大工程項目3695個,招引落地億元以上項目1129個。

舉辦1000余場促消費活動。

接待游客1.4億人次,旅游收入實現倍增。

動能強勁

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達到76個,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2.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41.4%。

新增兩院院士5人,全年引育高層次人才634人、高技能人才4.2萬人、“帶土移植”創新團隊102個。

8條重點產業鏈規模突破8000億元。

十月稻田等3家企業境外上市。

活力增強

被評為中國政務熱線40周年特別貢獻城市、全國“2023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全國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城市。

央地合作簽約項目66個,總投資近4000億元。

沈陽微控等2家企業成為獨角獸企業。

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再次躋身“2000萬級俱樂部”。

沈陽市國際友城達到102個。

沈陽都市圈成為東北唯一國家級都市圈。

面貌一新

35個城市核心發展板塊規劃全部完成,386個項目加快建設。

地鐵2號線南延線、4號線開通運營,沈陽正式進入“空鐵聯運”時代。

凌河街等7條斷頭路實現貫通。

青年大街等32條街路品質實現整體提升。

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實施800個老舊小區、309條背街小巷、715公裡老舊管網改造,新建口袋公園1000座,新增城區綠地11.3平方公裡。

鄉村振興

實施50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

新建改造設施農業1.7萬畝。

糧食產量突破81.5億斤,實現“二十連豐”。

推進“三美”建設,建成美麗庭院20萬個、美麗村屯105個、美麗田園20個。

民生幸福

城鎮新增就業14.4萬人。

建設星級養老機構162個。

為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建設老年人助餐點316個。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