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本網原創

金縷風尚——古今藝術品傳承與對話 展現花絲鑲嵌非遺技藝

2023年12月28日16:03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沈陽12月28日電 (周頌雪)12月28日,由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沈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金縷風尚——古今藝術品傳承與對話”展覽在沈陽故宮飛龍閣、翔鳳閣開展,115件花絲鑲嵌作品與40件沈陽故宮院藏文物,講述非遺的創新與發展,展現古今的技藝與匠心。

花絲鑲嵌又名“細金工藝”,它是將金、銀等材料抽成細絲,以堆壘編織鑲嵌等技法制作而成。本次展覽分為“金玉華美 花絲尊貴”和“制器達意 紋樣吉祥”兩個單元,展品涵蓋仿清代冬朝冠、耳飾、佩飾等花絲鑲嵌作品與瓷器、玉器、雕刻等沈陽故宮院藏相關類型文物。

清代禮服中的朝冠分冬、夏兩種形制,“金玉華美 花絲尊貴”單元展出了使用花絲鑲嵌技藝制作而成的仿清代冬朝冠作品,以黑色貂皮為邊,朱色絲線覆蓋頂面,七雙密嵌珍珠的金鳳和一隻嵌貓睛石的金翟綴於周邊﹔鳳首向外伸向帽沿,鳳尾如花束向上揚開﹔翟首口銜三行珍珠串,中貫以青金石結。冠頂高聳起三隻金鳳上下相疊,是整頂帽子最醒目的裝飾。

工匠精神源於“工”這一古老的職業。“工”的職責就是造物,精湛的技藝是工匠的立足之本。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一根根花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經過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項工藝,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本次“金縷風尚——古今藝術品傳承與對話”展覽集中展示的155件古今藝術品,材質珍貴,設計獨特,寓意吉祥,闡釋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的同時,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非遺之美,創新非遺保護傳承路徑,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力。

展覽開幕式上,沈陽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孟繁濤,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郭裕春交換合作協議,沈陽故宮博物院將與萃華歷史文化博物館開展博物館建設、展覽展示、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開創國有博物館對民營博物館的對口支持合作。

沈陽故宮秉持為城市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利用流量優勢,充分發揮公益性博物館功能,願意更好地為遼沈知名企業、老字號和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台,為沈陽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和國家中心城市,貢獻文博力量。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