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本網原創

【全面振興 沈陽篇章】城市更新讓城市更貼心

胡婧怡 孝媛 王斯文 劉珺 周頌雪
2023年12月06日13:22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隨著沈陽市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城市更新成為關乎民生又影響長遠的振興發展必答題。

前幾天,沈陽市兩項城市更新舉措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實施的《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將作為示范經驗在全國推廣。這已是沈陽城市更新舉措第二次獲得住建部“點贊”。2022年,沈陽市城市更新跨項目統籌運作模式曾入選《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

作為東北唯一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的試點城市,沈陽通過構建“1+5+5+N”推進體系,即實現城市振興發展1個目標﹔實施社會民生保障、產業經濟振興、人文魅力彰顯、綠色生態優化、韌性智慧支撐5大行動﹔落實踐行“兩鄰”理念、更新低效空間、傳承文化根脈、留白留璞增綠、完善基礎設施5項策略﹔制定涵蓋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商圈、街路更新、公共空間完善、歷史文化保護等N項任務,探索出漸進式、可持續的有機更新模式。

全力補短板、鍛長板、樹樣板,今天的沈陽,城市面貌煥然一線,城市品質持續提升,更具活力、更有顏值、更顯魅力。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緩堵保暢”

機動車道由原來的6車道升級為雙向10車道﹔南堤路節點實現全苜蓿葉互通,擁堵瓶頸成為歷史﹔兩座提籃慢行拱橋實現跨越渾河快慢分離……10月31日,沈陽南京橋改建工程正式竣工通車,歷經58年的沈陽渾河上最早的跨河橋重煥新生。

“南京橋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經之路。以前在早高峰過橋經常需要20多分鐘,堵得鬧心。現在車道寬了,導航地圖上的‘紅色’擁堵提示也消失了,一路順暢!”沈陽市民田先生興奮地說道。

在改建過程中,南京橋還首次融入慢行橋概念,為市民活動提供新的公共空間,讓城市跨河橋梁在發揮交通功能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實現“景觀”與“觀景”的雙重價值。

南京橋竣工通車以來,每天都有市民前來“打卡”。家住附近的黎女士告訴記者,“之前,我們小區裡的幾個鄰居經常聊天,等到南京橋開通后,要一起來感受這座新建的慢行橋。”“我感覺慢行橋很寬敞,步行體驗特別好。”同行的鄭女士表示,她從慢行橋走到濱河慢道,一路上渾河美景一覽無余。

“治堵”的同時,沈陽市通過新建、盤活、挖潛、共享等一系列舉措,今年累計擴容停車泊位近11萬個,疏導破解“停車難”問題,讓市民出行更舒心。

入冬以來的降雪和降溫絲毫沒有影響到地鐵2號線旁的世紀大廈停車樓項目,施工現場分外忙碌。

這是全國首個利用有軌電車停車場上蓋空間建設的一體換乘樞紐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形成集地鐵、有軌電車、公交車、社會車、非機動車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的換乘樞紐,大幅緩解區域停車矛盾。同時,還將方便市民停車,就近換乘地鐵、有軌電車線路。

今年,沈陽市共建設了6處這樣的復合式立體停車樓,建成后將新增4500余個小汽車泊位,填補停車缺口。

“從沈陽北站下車,坐地鐵就能直達機場,真是太方便了!”來自鐵嶺要去上海出差的劉超對沈陽地鐵贊不絕口。

隨著地鐵2號線南延線、4號線開通運營,沈陽地鐵串聯起“三站一場”,正式邁入“空鐵聯運”時代,客運量屢創新高。

截至目前,沈陽地鐵運營裡程達165公裡,在建裡程125公裡。沈陽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沈陽市將不斷織密地鐵線網,逐步形成“覆蓋中心城區、連接發展新區、串聯重要樞紐”的地鐵網絡化運營新局面,更好地滿足市民乘客“更多選擇、更快到達”的需求。

在書香滿溢中延續城市記憶

周六的午后,是李鑫一家人最期待的時刻。每到此時,一家三口會攜手來到位於大東區的時代文倉城市書房,享受難得的親子休閑時光。

“這裡藏書豐富,我們仨每個人列了一個書單,慢慢讀。現在天冷了,外面難覓綠色,但書房裡的花園卻四季常青。”李鑫感嘆道:“我從小就是在東貿庫這片長大的,真的沒想到,有一天那些老廠房會變成這麼美的閱讀空間!”

東貿庫是新中國成立后開始建設的第一代倉儲園區,也是沈陽市現存建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倉儲建筑群。2019年,“東貿庫歷史建筑群”被列入《沈陽市第五批歷史建筑初選名單》。為了讓寶貴的歷史工業遺產獲得新生,東貿庫的保護開發工作遵循“保護第一,合理再利用”的原則,將沈陽昨日的工業記憶打造成為今天的文化地標。

走進時代文倉城市書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木質構造、綠植、白色裝飾等元素營造出的“閱讀殿堂”。參觀者和讀者可以漫步於“百草園”,也可以在樹屋閱讀區,感受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書房還設置了寬闊的閱讀空間和小劇場,以及咖啡館、四庫全書閱讀區,為參觀者和讀者創造閱讀書籍、游覽休閑的綜合性空間。

保留濃郁“工業風”的奉天工場城市書房,藏在“發酵車間”裡的紅梅文創園城市書房,建在老北市裡的全國首家漢字主題書房……近幾年,沈陽市結合歷史、工業、科技等特色元素,利用盤活閑置資產等方式,打造了一批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主題城市書房、城市書屋。

超過6米高的挑空、200余平方米的空間,步入紅磚白牆的庭院,走過蜿蜒小徑,推門進入陵東書屋,書香滿室。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今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的書屋,脫胎於一座廢棄的鍋爐房。

陵東書屋所在的陵東街是沈陽市首批街道更新示范工程之一。隨著街道的蝶變升級,這座鍋爐房也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

“街路更新時,皇姑區對鍋爐房有多種處置方案,最終充分考慮周邊居民的文化需求,選擇了將其改為書屋。”據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陵東書屋可滿足周邊2萬余人的就近閱讀需求。

據統計,截至目前,沈陽市已建成城市書房近30座、書屋100余間。

從細微處著手煥新背街小巷

沈陽市和平區十緯路全長不到900米。這條安靜的巷子也被稱作“咖啡小巷”,兩側分布著很多家裝飾風格各異的咖啡館,散發出獨特的韻味。

“門前的道路翻修后,整條巷子的氣質都提升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專程過來這邊拍照。當然,店裡的客人也越來越多。”咖啡店老板唐先生一邊制作咖啡,一邊忙著招呼顧客。

經過道路翻建、鋪設花崗岩、新建台階等一系列微更新改造后,十緯路已經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巷,變為時尚青年聚集的網紅打卡地。

這些猶如城市“毛細血管”的背街小巷,連接的不僅是主次干道與居民小區、商業店鋪,更關乎整座城市的溫度與顏值。

今年,沈陽市將城市精細化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選擇309條群眾呼聲較高、有迫切提升需求的背街小巷進行微更新改造提升,改造數量創新高。

日前,沈陽市於洪區東湖南街背街小巷微更新工程管理部門收到了居民送來的錦旗和感謝信。

感謝信中寫道:“微更新工程解決了東湖南街路面凹凸不平、破損嚴重、車輛通行困難的問題﹔也解決了雨天積水、居民出行難問題……背街小巷修好了,排水問題解決了,出行更方便了,修路之舉給居民們帶來了春風,送來了溫暖。”

以“一拆五改五提升”為主要整治內容,沈陽市在微改造、微更新的過程中,拆除違法建筑,改造道路路面、停車設施、架空線纜、沿街建(構)筑物外立面、戶外廣告及牌匾,更新提升老舊管網、慢行系統、交通設施、景觀綠化和文化街區,實現城市系統和功能的全面升級。

在改造過程中,沈陽市堅持全過程開展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通過各種形式征集各類意見建議上萬條,讓市民成為背街小巷改造的參與者、監督者,力求背街小巷微更新改到群眾心坎上。

冬日的暖陽分外珍貴,在大東區育才巷,幾位老人正圍坐在嶄新的桌椅旁,嘮著家常。

這條312米長的巷子裡,分布著魁星樓舊址等多處文化教育場所,以及60多家商鋪。

“小巷緊鄰魁星小區,老年居民較多。改造前,這裡就常有居民搬出自家的桌椅板凳,圍坐聊天。這次我們增加了5個寬敞的U型座椅,方便居民和過往行人停留。”大東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育才巷的改造還包括機動車道的更新,兩側人行道的鋪裝修繕、城市電箱的美化、垃圾桶的更換、規范路側停車的數量和位置等。

現在的育才巷,打造了育才煙火小食平台、育才街角綠地、狀元及第休閑場地等景觀,將餐飲體驗、社區休閑等功能植入街巷中,為周邊居民營造“亦靜亦喧”的生活空間。

“實施城市有機更新,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既是推動城市發展與轉型、增強城市吸引力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群眾生活品質、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沈陽市委主要領導表示,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貫穿始終,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問政於民,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