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賦能鄉村振興
鞍山台安:左手一隻雞 右手一袋米 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悠悠遼河流經這裡,拐了三道彎,鳥瞰好像一個“遼”字。這裡是鞍山台安,豐沛的河水也讓台安成為產糧大戶,糧食年產量達10億斤以上。
遼河流經台安縣。台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因和盤錦相鄰,許多盤錦的糧食加工企業都從台安的農民手中購買大米。德生村以水稻種植為主,經過多年發展,淡水魚、河蟹養殖都已形成規模,8200畝的耕地讓村民都翻新了房子,開上了汽車。
說到大米的自主品牌,村書記嘆氣地直拍大腿:“咱們意識到要建立自己大米品牌的時候,盤錦大米的品牌價值已經幾百億了,晚了啊。”即使發現晚了,也要慢慢追趕。前些年,依托新華農場緊鄰大麥科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地理優勢,台安本地大米品牌“新華大米”應運而生,直接為周邊水稻種植戶年增收9000余元。
“被遼河水灌飽的大米,不好吃才怪呢。”台安是農業大縣,是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核心區之一。“台安耕地面積超148萬畝,其中玉米80萬畝,水稻23萬畝。”台安縣縣長李克元介紹說。
近年來,台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生產現狀、發展要求,引導農民大力發展養殖業,由散亂小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在以政府扶持、市場主導的發展進程中,白羽肉雞以其生長快、易集中、市場前景好而異軍突起,養殖規模逐年擴大。
台安縣養殖屠宰企業產業園。台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台安縣一家養殖場內,幾十萬隻白羽肉雞嘰嘰喳喳。“我們場的肉雞從飼養環境、飼料營養配比、免疫等全程接受訂單企業的技術指導與監控,通過訂單養殖再也不用擔心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了。” 養殖場負責人一臉喜悅。
台安縣養殖企業。台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左手一隻雞,右手一袋米,成了台安鄉村致富的新路子。農業大縣台安每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0億斤以上,為畜禽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今,台安縣年飼養禽類1.7億羽,全縣養殖規模遙遙領先,成為白羽肉雞產業鏈典型縣。
除了白羽雞,台安的生豬飼養也是遠近聞名。經過多年發展,台安縣生豬年飼養量118萬頭。台安還建成了省內規模最大、效益最高、設施最優的農產品深加工園區,形成了食品產業“種養基地+加工車間+中央廚房”的綠色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集聚了一批生豬和肉雞屠宰加工企業,核心加工區入駐企業達到68家。
台安縣屠宰企業。台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就在這個園區企業上班,每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離家還近,比之前出去打工好。”一位村民高興地說。到2025年,產業園內農民增收渠道將進一步拓寬,預計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超過3.5萬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30%以上。
大規模的養殖產業並沒有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台安縣7601家養殖場、戶實現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化”,其中129家規模化養殖場的堆糞場、污水池以及布局在六個鎮街的八個分處理中心投入生產。縣級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處理中心年可處理糞污150萬噸,農村糞污有歸處,美了鄉村肥了田。
同時,產業帶內各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類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現在,各村的生活垃圾收集覆蓋率達到85%,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5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德生村緊鄰省級自然保護區大麥科濕地的核心區,為保護濕地一方淨土,2019年,德生村率先實行鄉村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在德生村村委會,一個碩大的垃圾回收裝置擺在門口。村民將可回收垃圾分類后,放到箱中,智能箱自動處理后,村民可通過手機掃碼,將積分和錢數自動存入微信內。
德生村智能垃圾回收裝置。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我今天又拿來些廢塑料瓶,再加上以前的積分,應該夠換瓶醬油。”村民王影來到村裡的環保小超市,每月20日是德生村“環保小超市”的集中兌換日,村民們可以將自家可回收利用的廢品拿來兌換成生活用品。
近5年時間裡,全村共回收40余噸可回收垃圾,兌換價值6000余元的商品,既保護了環境,又促進了資源的有效再利用,村民也得到了實惠。
接下來,台安縣將把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作為助推全縣鄉村振興發展的主抓手,聚焦打造“遼寧農產品加工第一縣”“東北最強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的戰略目標,真正把農產品加工產業做強做大,讓台安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奮勇向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