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觀瀾︱為何說遼寧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

“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遼寧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
這是日前召開的遼寧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上發出的振奮人心的話語。對於習慣漫長冬季的遼寧人來說,春天意味著溫暖、生機和希望。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周年,遼寧站在了新的歷史坐標上,迎來新的重大機遇,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
11月6日至7日,中國共產黨遼寧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沈陽舉行。圖為會議現場。徐丹偉 攝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於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並指出,推動東北振興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遼寧振興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特別是今年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以來,全省各項工作呈現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經濟運行低速徘徊的態勢發生重大轉變、干部干事創業的精神狀態發生重大轉變、遼寧營商環境發生重大轉變、外界對遼寧的預期發生重大轉變。
如今,振興發展的重大機遇就在眼前,積極行動起來,把握好“四個機遇”,就能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機遇,有利於遼寧把產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富、大學大院大所眾多的發展優勢轉化為振興勝勢。
全球首台“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塊竣工發運﹔我國自主研制的四座氫燃料內燃機飛機驗証機在沈陽實現首飛﹔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最大級別動力定位穿梭油輪在大連成功交付……今年以來,遼寧多個重大創新成果在重大工程中實現應用。前三季度,遼寧全省高校院所省內轉化科技成果2000余項,全省認定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17.02億元,同比增長59.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利於東北地區把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將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振興勝勢,關鍵變量是科技創新。國家實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戰略,為遼寧創造了重大機遇。一方面,遼寧雄厚的產業基礎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了落地生根的沃土﹔另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引領產業升級,塑造發展新動能,形成加快遼寧全面振興的有力支撐。
圖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最大級別動力定位穿梭油輪交付現場。網絡圖片
把握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機遇,遼寧對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等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在新材料、精細化工、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裝備和工業基礎軟件等領域,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重大專項,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進顛覆性技術研發應用,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試點改革,加快中試基地建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目標任務清晰,信心決心更堅。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機遇,有利於遼寧充分發揮產業、資源、市場、人才、區位等優勢,更好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在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朝陽市建平縣沙海鎮五營子村的蔬菜種植大棚內,村民們正小心翼翼地將剛剛採摘辣椒、西紅柿等蔬菜打包,准備運往北京新發地市場。在朝陽市生產的農產品中,37%的蔬菜、42%的花卉、24%的食用菌、45%的豬肉和60%的雞蛋供應京津冀地區。在阜新市彰武縣,5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農牧交錯帶生態治理體系,不但實現了沙化土地治理,更輸送清潔能源,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群、京津冀的生態屏障和綠電基地。
圖為阜新市彰武縣光伏治沙項目。網絡圖片
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遼寧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發揮產業、資源、市場、人才、區位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在開放合作中增強發展活力,拓寬發展空間。
當前,遼寧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等各類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平台,正不斷擴大遼寧合作開放“朋友圈”,吸引各類優勢資源加速向遼寧集聚。遼寧在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積極與國家重大戰略對接,打通區域協調發展經絡,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與各大區域板塊形成良性互動。
遼寧不斷加強與東北兩省一區交流合作,依托遼寧港口資源優勢和東北三省一區國門口岸、公路鐵路網資源,以建設東北海陸大通道為牽引,推動“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變,圍繞維護國家“五大安全”,共建能源通道、物流通道及沈大哈長制造業走廊、科技創新走廊,強化在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地位和樞紐作用。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機遇,有利於遼寧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更好支撐國家重大戰略。
進入11月,沈陽航空航天產業園內,投資近40億元的航空復材和鈦合金項目一期工程正在進行鋼結構施工﹔全國最大的單體地下鐵礦山——鞍鋼西鞍山鐵礦項目搶抓入冬前最后的施工窗口期,吊車高聳揮舞長臂,施工車輛往來穿梭﹔5344.9萬畝糧田的秋收進入尾聲,停靠在營口港的一艘艘滿載糧食的集裝箱貨輪,即將發往我國南方地區……
圖為西鞍山鐵礦礦區建成后的效果圖。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時代新征程,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遼寧,繼續扛起“國之重任”,服務“國之大者”,展現擔當作為。
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遼寧篇章,既是服務國家所需,也是遼寧振興所系。遼寧要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在戰略上布局,在關鍵處落子,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以打造新時代“六地”為總抓手,盡遼寧之所能,把綜合實力優勢轉化為戰略支撐優勢。要提高國防安全保障水平,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鞏固產業安全基礎,強化能源安全保障作用,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切實擔負起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責和使命,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強化戰略支撐作用,遼寧還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打造萬億級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優質特色消費品工業基地。要抓住轉型契機,持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強化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促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周邊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重大機遇,有利於遼寧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主動提升開放水平,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在沈陽蒲河物流基地的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一列列滿載“中國制造”的列車整裝待發。截至目前,僅沈陽開行的中歐班列已超過2400列,年均增長近40%,實現了“三通道六口岸”全覆蓋,通達歐洲及中亞20個國家、50余座城市,服務企業超過2000家。
圖為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何嘉豪 攝
遼寧,位於東北亞經濟圈核心地帶,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陸海雙重通道,是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隨著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遼寧面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的重大機遇。
以深化東北亞區域合作為重點,優化開放布局,拓展俄蒙,深耕日韓,緊盯歐美,鞏固提升東南亞、中西亞,遼寧繪就開放新藍圖。其中,向東開放是傳統優勢,要搶抓RCEP實施的機遇,深化與日本、韓國等在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領域合作,促進經貿往來,建設東北亞經貿合作示范區﹔向北開放是重中之重,將帶來新的機遇、促進新的發展,需要全力推進,完善政府間溝通協調機制,加強與俄羅斯貿易、產業、科教、旅游、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鼓勵企業開拓蒙古國市場﹔與歐美的經濟紐帶需要進一步拉緊,鞏固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傳統領域合作,積極拓展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的合作領域。
目標既定,未來已來。隻要珍惜機遇、用好機遇,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相信遼寧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中,一定能夠重振雄風、再創佳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