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刀鱭人工育苗技術及生產試驗成功

在東港市長山鎮漁業良種場有限公司的養殖車間裡,工人正在對刀鱭魚苗拉網取樣。蔡曉華攝
評審專家對刀鱭魚苗進行測量,對項目進行階段性驗收。蔡曉華攝
11月10日,在丹東東港市長山鎮漁業良種場有限公司的養殖車間裡,丹東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對丹東市漁業發展服務中心2023年“鴨綠江刀鱭人工育苗技術研究”項目進行階段性驗收。經過6個多月的精心培育,5萬尾刀鱭魚苗平均體長13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標志著刀鱭人工育苗技術及養殖管理生產試驗取得成功。
“刀鱭是非常珍貴的洄游性魚類。丹東市漁業發展服務中心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突破了人工育苗技術和大規模越冬難題,為補充和恢復野生種群資源的群體數量以及大面積養殖推廣提供了技術保障。”項目評審專家、遼東學院教授王丹生說。
刀鱭又名長頜鱭,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黃渤海、東海及各通海江河和附屬湖泊內。鴨綠江刀鱭為丹東本地特色魚類,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幾年,受諸多因素影響,長三角地區的刀鱭資源急劇衰退,鴨綠江和大洋河等入海河流中的刀鱭產量也呈逐年下降趨勢。
為更好地保護瀕危物種,維護自然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樣性,2021年,丹東市漁業發展服務中心成立“刀鱭全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項目課題組,計劃用3年時間在魚苗人工繁育方面取得突破,為商品魚養殖掃清技術障礙。
2021年,課題組捕獲野生性成熟親本刀鱭60余條,人工繁育刀鱭苗種體長達到15厘米以上,隨后進行魚苗人工孵化和培育,獲得成功。次年,刀鱭苗種分別在鴨綠江和大洋河增殖放流,合計達14.875萬尾。隨后,課題組探索開展刀鱭苗越冬模式研究,逐步形成刀鱭大規模越冬的試驗方案。今年3月,刀鱭苗人工繁育越冬技術通過專家組驗收,標志著鴨綠江刀鱭魚苗人工繁育越冬技術獲得成功,在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實現零的突破。4月,課題組再次捕獲野生刀鱭親魚562對,培育刀鱭水花苗種62萬尾,先后向鴨綠江和大洋河增殖放流苗種17.5萬尾,以補充野生種群數量。
課題組負責人、丹東市漁業發展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孫述好表示,這些魚苗越冬后,將在明年年底達到上市標准。下一步,爭取早日實現商品魚養殖推廣,為養殖戶開辟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