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要聞

遼沈觀瀾 | 遼寧走好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新路子

劉佳華
2023年11月14日09:02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

這條新路子,遼寧該怎樣走好走實、行穩致遠?

從遼寧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遼寧省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新篇章的意見》中,從遼寧省委書記郝鵬的講話中,從遼寧近期的系列舉措中,或能找到答案——

《遼寧日報》11月13日刊發《中共遼寧省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新篇章的意見》主要內容

《遼寧日報》11月13日刊發《中共遼寧省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新篇章的意見》主要內容

以打造新時代“六地”為“總抓手”,推動振興發展

“努力將遼寧打造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

如果說,紅色“六地”是歷史選擇了遼寧,那麼新時代“六地”就是遼寧選擇了未來。打造新時代“六地”,是國家所需,是振興所系,是遼寧所能,更是未來所向,貫徹了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細化實化了“六項重點工作”“五項重要任務”,聚焦的是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承載的是國家戰略需要,服務的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同時,新時代“六地”目標,凸顯遼寧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體現著遼寧的核心競爭力,瞄准了未來發展制高點,讓全面振興的規劃更立體、路徑更清晰、措施更精准。

打造新時代“六地”,正是遼寧走好走實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新路子的“總抓手”,全省上下都應以此為主攻方向、工作大局,加強統籌謀劃,優化政策供給,強化項目支撐,高質量完成好一個個具體工作任務,盡快把新時代“六地”建起來。

沈鼓集團一線工人正在吊裝離心壓縮機葉輪。

沈鼓集團一線工人正在吊裝離心壓縮機葉輪

需要指出的是,打造新時代“六地”,並不是隻靠直接相關的幾家廳局部門、幾個地市縣區認領任務,遼寧各地區各部門都要自覺把工作放在全省這個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放眼全局謀一域,找准自身坐標方位,明晰自身工作任務,突出重點、集中攻堅,以期更好支撐和服務新時代“六地”建設。

扭住科技創新“牛鼻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

遼寧靠實體經濟起家,實現全面振興也要依靠實體經濟。唯有依靠科技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方能鞏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要借助科技的翅膀,強化產業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實”上發力,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在“新”上發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在“未來”上發力,搶灘布局未來產業。

推動科技賦能,增強創新發展驅動力。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遼寧科技創新“家底”厚實,有1652家科研機構、114所普通高等院校。企業直接面對市場,最了解創新需求、最具有創新意願,最該成為科技創新主體。唯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才能讓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新鬆公司C2車間。楊靖岫 攝

新鬆公司C2車間。楊靖岫 攝

遼寧全面振興,國有企業是支柱,民營企業是生力軍,外資企業是重要力量。強企方能興業,壯大經營主體,打造一批具備強大科技實力、核心競爭力、行業領導力的一流企業,方能提高遼寧的產業發展承載力,加快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如何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如何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遼寧作出具體安排:聚焦打造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

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遼寧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推進農業發展規模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社會化。最近,鐵嶺縣“張庄模式”被媒體關注。張庄合作社借助科技力量改良農藝、農機等,探索智慧、綠色種植,帶動農民養好地、種好田、多打糧,效果顯著。期待遼沈大地上有更多“張庄合作社”。

張庄合作社對玉米進行烘干加工。韓卓航 劉芋彤 攝

張庄合作社對玉米進行烘干加工。韓卓航 劉芋彤 攝

今年5月,最新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公布,遼寧64家企業入選。遼寧要繼續培育現代農業大企業,支持大企業發揮“鏈主”作用,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等各類主體融入現代農業發展,同時強化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提高產品附加值、企業影響力。

現代農業不只是種好“一畝三分地”,還要採用工業化理念、現代化裝備、多樣化商業模式,橫向上推動一產“接二連三”,促進農業與加工制造、電商物流、文化旅游等融合發展﹔縱向上打造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把農業發展成大產業。今年前三季度,遼寧食品制造業增長36%、高於全國33個百分點。

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提升開放合作水平

“遼寧在哪裡?遼寧在海邊。”

遼寧,地處我國東北,也在東北亞經濟圈的核心地帶。

向北開放是重中之重,對俄對蒙的經貿往來蘊藏機遇。

向東開放是傳統優勢,與日韓重點領域合作還需加強。

今年前三季度,遼寧部分地區對外貿易實現正增長且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與俄羅斯進出口426.4億元,同比增長82.3%。

遼寧提出,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深化東北亞區域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全省上下必須切實增強前沿意識、開放意識,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高水平開放增強發展活力、拓展發展空間。

黑土地上,鐵軌縱橫如長龍﹔遼東灣畔,貨輪來去似巨鯨。前不久,遼寧與兄弟省區簽署倡議,攜手共建縱貫我國東北地區的東北海陸大通道,推動“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變、把通道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基礎支撐。

錦州港一隅

錦州港一隅

目前,遼寧已有不少對外開放平台,但影響力都還有限,帶動作用還不夠強。如何提升開放平台能級,吸引各類資源加速向遼寧集聚?必須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對標全球一流,加快與國際接軌,以制度型開放打開高水平開放新局面。

釋放人口素質提升“新紅利”,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人口問題不僅僅在人口規模,更在人口素質。應對人口結構變化,遼寧聚焦三個方面:一是保持適度人口規模﹔二是提升人口整體素質﹔三是引育高素質人才。

保持適度人口規模,一方面要營造生育友好氛圍,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另一方面,要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解決好“生得起、養得好”的問題。

教育是提高人口整體素質的關鍵。遼寧是率先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省份之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人均受教育年限在全國靠前,去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7%,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實現全覆蓋。

遼寧振興,人才是第一資源。今年,遼寧深入實施“興遼英才計劃”,人才政策、人才發展環境再上新台階﹔東北亞(沈陽)人才交流大會、中國海外學子(大連)創業周等平台加速集聚海內外英才﹔“百萬學子留遼來遼”行動、“百校千企”人才對接等活動讓人才與遼寧在振興路上雙向奔赴。

2023大學校長論壇、東北亞(沈陽)人才交流大會現場

2023大學校長論壇、東北亞(沈陽)人才交流大會現場

如今,越來越多“孔雀向北飛”“鳳來雁歸聚遼寧”。去年,28.2萬應屆高校畢業生留遼來遼創新創業,較前年增加7.3萬人﹔“興遼英才計劃”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1341名高層次人才和120個高水平團隊科研創新,成果豐碩。

下好營商環境建設“先手棋”,持續淨化政治生態

總書記強調,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如今的遼寧,正以更嚴要求淨化政治生態,以更實舉措優化營商環境,以更高標准建強干部隊伍,為振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3月27日,遼寧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在沈陽召開

3月27日,遼寧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在沈陽召開

良好的政治生態是最重要的營商環境。今年,遼寧召開持續淨化政治生態暨警示教育大會,深入開展專項整治,毫不手軟向毒瘤開刀,為振興發展清障礙、除隱患。干部隊伍是良好政治生態的引領者、建設者、維護者。遼寧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准,正持續推進干部作風轉變,健全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干部擔當作為激勵和保護機制,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遼寧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必須下好的先手棋,向破壞營商環境的人和事“宣戰”,引得各界特別是企業家們紛紛點贊。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遼寧,為遼寧發展勾選“信任票”、擂響“進軍鼓”。

全國知名民企助力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高端峰會現場

全國知名民企助力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高端峰會現場

今年前三季度,遼寧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9%,增速高於全國0.8個百分點,高於東北地區6.6個百分點,全省投資結構持續調整優化。“山海關不住,投資到遼寧”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