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色“六地”到新時代“六地” 遼寧這樣錨定國家戰略定位

飄然而至的一場大雪,讓遼沈大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11月6日至7日,中國共產黨遼寧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沈陽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遼寧省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新篇章的意見》,明確提出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即通過全省上下不懈奮斗,努力將遼寧打造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
從紅色“六地”到新時代“六地”,新目標的提出,鼓舞激蕩著無數干部群眾的心!
上圖為遼寧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
遼寧,選擇了未來
遼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經年歲月,淬煉生成了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的紅色標識。
紅色“六地”,人們並不陌生。每個遼寧人至少能說出一二。它蘊含著黨領導遼寧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鑄就的偉大精神和寶貴經驗,在百年黨史中熠熠生輝。回望過去,遼寧曾創造過輝煌歷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時代風起雲涌,再振興波瀾壯闊。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遼寧寄予厚望,指明了重振雄風、再創佳績的戰略方向和奮斗目標。面對期望之高、囑托之重,如何找准遼寧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科學確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目標定位?新時代新征程上遼寧擔負什麼樣的使命任務,錨定什麼樣的戰略目標,選擇什麼樣的實踐路徑?
上圖為沈飛民機裝配生產線。劉大毅攝
圍繞國家所需、遼寧所能、群眾所盼,既緊密結合遼寧實際、突出遼寧特色,又充分考慮工作的系統性、連貫性,遼寧省委提出,努力將遼寧打造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
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體現了目標引領和結果導向相結合,體現了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貫通,體現了鍛長板和補短板齊發力,體現了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相統一,對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新時代,新“六地”。如果說,過去的紅色“六地”是歷史選擇了遼寧,那麼今天的“六地”就是遼寧選擇了未來。
遼寧將怎樣詮釋新時代所擔負的使命任務、錨定的戰略目標、選擇的實踐路徑?
每個目標背后,都有深厚底蘊
新“六地”,新目標,新任務。
細品新時代“六地”,每個目標任務背后,都有其顯著優勢和深厚底蘊,更有清晰的目標指向、明確的路徑舉措。
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是管根本的。總書記在2018年於沈陽召開的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和今年於哈爾濱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都賦予了東北、遼寧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強調要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撐。打造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就是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聚焦強國建設、服務國家戰略,切實擔負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加快推進交通強省、清潔能源強省、海洋經濟強省等建設,為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提供強有力支撐,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胸懷“國之大者”。國產首艘航母、跨音速風動主壓縮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在遼寧問世﹔鈦合金載人艙、控制系統助力“奮斗者”號深海探測,鋁基復合材料、全景相機轉台、聚酰亞胺薄膜服務中國航天“探月”“天問”﹔糧食產量連創新高,中國飯碗牢牢端在手裡……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遼寧是科教大省,大院大所集中,科教資源豐富,創新底蘊深厚。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就是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布局和推進顛覆性技術研發應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振興發展勝勢,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遼寧智慧。
“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隻爭朝夕解決卡脖子問題”。行走在沈陽高新區街頭,主要街區路口,隨處可見兩排鮮艷的紅色標語。去年9月5日,遼寧省委、省政府在此與大連同步舉行了遼寧實驗室揭牌儀式。
制造業是遼寧的傳統優勢,是國之重器。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既是總書記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推動遼寧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就是要發揮傳統優勢,把制造業長板鍛長做強,把先進制造業這張名片擦得更亮,再創遼寧工業輝煌。
150萬噸/年乙烯“三機”從沈鼓集團發運,我國自主研制四座氫燃料內燃機飛機驗証機在沈陽成功首飛,M350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船在大連交付……今年前三季度,一批重大裝備接連在遼寧生產制造。據統計,今年1—9月,遼寧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上揚的增長曲線,彰顯遼寧澎湃動力。
上圖為遼河三角洲水稻產區。姚劍鋒攝
打造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就是要建設大基地、培育大企業、發展大產業,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暢通北糧南運通道,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上探新路、當先鋒。
遼寧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畜牧、水產、果蔬等各類農產品供給在國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踐行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方面條件優越、潛力巨大。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打造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就是要推動文化、體育和旅游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融合發展,帶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體育強省、旅游強省。
遼寧擁有深厚的特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在發展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方面有著堅實基礎和顯著優勢。做大做強文旅產業,是遼寧潛力所在。
打造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就是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全力推進向北開放,拓展俄蒙,深耕日韓,緊盯歐美,鞏固提升東南亞、中西亞,高標准建設東北海陸大通道,積極對接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打造對內對外開放合作的中心和樞紐。
遼寧全面振興,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全會出台的《意見》,對“六地”每個目標定位都有清晰的目標指向、明確的路徑舉措、堅實的項目支撐,既符合中央戰略要求、符合遼寧實際情況,又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
上圖為沈鼓集團生產車間掠影
就拿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來說。在全省制造業中,傳統制造業基數最大、佔比最高。作為遼寧經濟的命脈所系,傳統制造業是最厚實的“家底”。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傳統制造業並非“包袱”、“累贅”,不能當成落后產能一退了之。把這些體量大、底子厚的傳統制造業改造好、升級好,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正是國家戰略所需、全局的客觀要求,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
鞏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步伐,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造先進裝備制造、石化和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和消費品工業四個萬億級產業基地……遼寧做好“三篇大文章”,讓“老底子”成為“新支撐”。
再比如人口問題。人口是實現全面振興最基本的要素,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高質量的人口、高素質的人才。近年來,遼寧勞動年齡人口和育齡婦女規模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等人口結構性矛盾尤為突出。
人口問題,要辯証看、長遠看。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對於遼寧來說,隻有努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因素的能動作用,為推動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提供堅實人力資源保障。
上圖為2023東北亞(沈陽)人才交流大會
近年來,遼寧實施“興遼英才計劃”,建設沈大國家級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引育拔尖創新人才3000名、高水平人才團隊300個。
全會公報指出,要緊扣打造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加強統籌謀劃,優化政策供給,強化項目支撐,以“遼寧之為”擔當“國之重任”、服務“國之大者”。要扭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釋放人口素質提升“新紅利”,下好營商環境建設這個“先手棋”。一刻不停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打造良好政治生態,為振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實施以來,遼寧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取得了許多鼓舞人心的成果成績,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國,創近年來同期最好水平,遼寧振興呈現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全會認為:遼寧經濟運行低速徘徊的態勢發生重大轉變,干部干事創業的精神狀態發生重大轉變,遼寧營商環境發生重大轉變,外界對遼寧的預期發生重大轉變。
“遼寧全面振興,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