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縣:黨建聚合力 產業富鄉村
張庄玉米產業合作社利用植保無人機開展害虫防控工作。
張庄玉米產業合作社利用機械化傳輸設備將玉米顆粒歸倉。
核心提示
鐵嶺縣抓實抓細黨建工作,強力推進產業聚合,通過合作社組織一體化建設、產業一體化發展、片區一體化規劃布局、種植模式一體化推廣的創新舉措,提高村民收入,推動共同富裕,現已輻射帶動一市三縣(市)、六鎮五鄉150個行政村。
發揮組織優勢 提供全方位服務
10月19日,正是秋收季節,但在鐵嶺縣蔡牛鎮的玉米田裡,卻看不到村民忙碌的身影。在大北地村的一片玉米田裡,兩台收割機、兩台四輪車不停往來,兩名農家婦女不時撿拾地頭機器遺落的玉米穗,不到半小時便完成了十多畝地的玉米收割,干淨的玉米穗被運到蔡牛鎮政府旁的張庄玉米產業合作社。
在合作社食堂,剛吃完午飯的靠山屯村村民賈輝凌告訴記者,他家20多畝地都流轉給了張庄玉米產業合作社,他成了合作社的農機司機,除每年2萬多元的流轉金之外,還有一筆當司機的收入。他高興地對記者說,今年合作社還要給他漲薪。
蔡牛鎮靠山屯村黨支部原書記趙玉國是張庄玉米產業合作社董事長。2007年起,他帶頭流轉土地,規模化耕種優質玉米。如今,合作社已經成功流轉土地2萬多畝。“合作社的2萬多畝玉米從10月3日開始收割,預計25日就可以全部收割完成。”趙玉國是在鐵嶺縣號召農村黨支部書記及黨員帶頭人率先承包土地的大背景下帶頭流轉土地的。在黨員帶動下,村民參與規模化種植熱情高漲。蔡牛鎮黨委副書記劉鑫告訴記者,從2021年起,依托張庄玉米產業合作社黨支部,靠山屯村與周邊5個行政村形成產業振興聯合體,成立了蔡牛鎮張庄玉米產業聯合黨委。
鐵嶺縣相關負責人表示,鐵嶺縣充分發揮組織體系優勢,張庄玉米產業聯合黨委由分管農業副縣長包保,書記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兼任,副書記由縣現代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分管農業副鎮長和張庄玉米產業合作社理事長擔任,委員由聯建村黨組織書記、鄉鎮組織委員、農業站站長擔任。聯合黨委堅持組織架構聯建、惠農政策聯講、議事會議聯開、產業品牌聯育、人才作用聯享、種植科技聯推、運行保障聯抓、經濟收效聯創,把農村經營主體與黨組織有效聯結起來,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各階段,從土地流轉、人才引育、補鏈延鏈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服務。
加強統籌協調 促進聚合發展
蔡牛鎮是鐵嶺縣推進“一體化”發展模式的先行者,抓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成為一條重要經驗。
蔡牛鎮黨委將產業聯合黨委建設工作列為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項目,將其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每月至少召開一次黨委(擴大)會議,研究產業聯合黨委建設工作。鎮黨委積極搭建活動載體,強化管理服務,整合全鎮人力、物力、財力和社會資源,向產業聯合黨委聯建村傾斜,加大政策扶持、業務指導和經費保障。產業聯合黨委書記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統籌協調各聯建村、合作社、企業及相關部門,做好產業聯合黨委提質增效工作。
蔡牛鎮產業聯合黨委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及時解決合作社和農戶在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面難題。聯合黨委成員每月召開辦公會議,總結上月產業聯合黨委工作開展情況,交流經驗做法,部署下月重點工作,並對玉米產業發展中發現的具體問題進行集中討論、研究解決辦法。聯建村黨組織書記每月初結合主題黨日活動,收集整理本村農戶在玉米種植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需求,將需要產業聯合黨委協調解決的難題在辦公會議上一並提出,共同研究解決。整合碎片化種植和個體化經營,力求打破資金、技術、加工、銷售等壁壘,改變單打獨斗、分散種植的弊端,不斷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出效益,開辟“玉米事務共商、玉米難題共破、玉米銷售共解”的黨群共同富裕新路徑。
蔡牛鎮還將產業聯合黨委工作經費納入鎮政府本級財政預算,每年通過黨費撥返、黨費補助等方式撥付不少於3萬元用於產業聯合黨委舉辦各類培訓、開展志願服務、完善陣地建設等。2023年,確保列支5萬元對合作社300平方米農業智慧平台進行提檔升級。對合作社內設培訓教室、產品展示區、農業研學區等場所進行改建提升,重點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與聯通雲播基地達成合作意向,通過雲直播帶貨,促使產業聯合黨委農產品品牌走上雲端。
打造產業鏈條 幫助農民增收
鐵嶺縣以當地特色產業為基礎,聯合當地黨組織,依托當地百姓信任的涉農企業,運用它們的資源優勢進行產業一體化發展、片區一體化規劃布局、種植模式一體化推廣。鐵嶺縣李千戶鎮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榛子產業,依托揚帆食品公司和麗芊傳媒公司兩個平台。一方面由揚帆食品公司研制採收專用設備降低人工成本,並將榛子加工成各種口味精裝產品,延長產業鏈條﹔另一方面由麗芊傳媒公司通過“直播”拓寬銷售渠道,解決榛子產業發展短板。平頂堡鎮一直以來種植大豆,但農戶自己經營,收益不高。平頂堡鎮把當地4個村大豆產業整合起來,推廣種植模式一體化。依托希強種業公司,春耕時由希強種業公司提供優質大豆豆種,並指導種植,秋收時企業對符合標准的大豆以高於市場價格回收,形成產供銷一體的產業鏈,幫助農戶增收。
為保証這些創新舉措見實效,縣委組織部從全縣140名土專家中評選了30名縣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作為產業發展的專家團隊。今年7月,省農科院在鐵嶺縣設立了專家服務站,專門用於解決當地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蔡牛鎮紅崖村的雪蔥種植已有40年的歷史,在當地有不小名氣,但由於農戶的各自為戰,品牌的不統一導致了每年對外批發價格不穩定。為了重新樹立紅崖村的雪蔥品牌,當地黨組織主動對接省農科院,將紅崖村作為省農科院的研發基地,在品種選育、種植各環節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如今,在產業一體化規劃布局下,新台子、凡河、鎮西、阿吉等鄉鎮也學習種植大蔥技術,雪蔥的種植面積由原來的600畝拓展到現在的1500畝,有力促進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