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打贏“秋收仗”“遼北糧倉”更豐盈

引言:
10月的清晨,從鐵嶺凡河新城出發,沿新三線公路在遼河平原上一路向北,所過之處均是鐵嶺市的糧食主產區,目光所及皆是豐收的景象。
農田裡,到處是正在作業的收割機,有的正成片成片地“吃掉”玉米,有的正源源不斷地把剛收獲的稻谷“吐進”車裡﹔公路上,運糧的拖拉機、轉場的脫粒機,與運輸糧食的大型貨車不時擦肩而過。
每隔兩三個村庄,就會有一座烘干塔矗立在路邊。每座烘干塔都是一個糧食收儲的生產單元。烘干塔下,排隊送糧的農用汽車、轉運玉米的鏟車、將玉米注入烘干塔的輸送機,各自轟鳴著,忙碌而有序。
豐收就是這樣,到處都是忙碌,到處都是喜悅。
豐收的背后,是鐵嶺市委、市政府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決落實省委三年行動首戰之年必須抓好“三農”工作的要求,細化工作舉措,全力推進糧食產能提升、特色產業培育、科技強農助農、和美鄉村建設、富民強村示范五項工程,全力完成好“糧食安全、產業振興、和美鄉村”三大突破任務的責任和擔當。
緊盯兩個關鍵 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高標准農田示范基地”“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農業科技試驗田”“科技支撐服務產業提升項目”“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示范基地”“水稻主要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遼寧省種質創新藏糧於技重大專項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水稻高產高效核心示范區”“水肥一體試驗田”……
隨著秋收的有序推進,立於田間地頭的標志牌紛紛露出了本來面目,這一塊塊藍色的、綠色的標志牌,正是鐵嶺市全力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一個縮影。
今年,鐵嶺市突出示范區帶動,積極整合政策和資金,開展主要糧油作物小面積高產攻關和大面積均衡增產行動,努力提升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全市共建設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百畝攻關區2個、千畝核心區20個、萬畝核心區10個﹔建設水稻萬畝高產示范區2個、大豆百畝高產示范區1個、花生千畝高產示范區7個、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5個。
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全省糧食主產區,鐵嶺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在2月份召開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扛在肩頭,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保障好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緊盯耕地這個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鐵嶺市全面落實“保數量、提質量、管用途”的工作要求。在“保數量”上,進一步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今年,鐵嶺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740.33萬畝,順利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標。在“提質量”上,鐵嶺市爭取並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55.55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213萬畝、保護性耕作項目240萬畝,耕地質量提升“三項工程”實施規模連續三年全省第一。在“管用途”上,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
為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鐵嶺市在加快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農作物品種測試評價能力提升等項目建設的同時,以市農業科學院為依托,整合各類育種資源打造育種聯合體,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通過“揭榜挂帥”等方式,集中優勢力量開展聯合攻關。為確保廣大農民購買到放心、優質的種子,鐵嶺市還不斷加大種業案件查處力度,對套牌侵權、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重拳出擊。2023年,鐵嶺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鐵嶺市緊盯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穩面積、提單產、優產能,穩步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據鐵嶺市農業農村局初步測產,今年鐵嶺市糧食總產量有望突破83.19億斤的歷史最高產紀錄。
嚴格管控糧食減損首道關口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的要求后,鐵嶺市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算了一筆賬,作為糧食產量常年穩定在80億斤以上的產糧大市,鐵嶺市若能在收儲環節減損1個百分點,就可以挽回8000萬斤糧食。
這個令人震驚的數字時刻發出警醒,節糧減損就是增產增收。在今年秋收期間,鐵嶺的農業農村、發改、氣象、金融等部門協同發力,把糧食從地裡到庫裡的收獲過程作為減損的第一道關口,圍繞“收”和“儲”兩個重點環節持續提升服務水平。
開原市發展和改革局開展以“儲糧安全、科學減損”為主題的“糧食科技周”宣傳活動,把金屬糧倉制造企業請到村民身邊,現場演示新型可拆卸的玉米儲糧倉。鐵嶺市氣象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在秋收期間連出6期秋收氣象服務專報和1期玉米秋收服務專報,並第一時間將每周的天氣趨勢、生產建議送到種糧大戶的手中。金融部門則主動聯系農發行等金融機構,幫助合作社、民營糧庫等糧食收儲商貿企業解決資金問題,引導企業早開塔、早開秤、早收購,力爭農民收獲的每一粒糧食都不變質。
開原市八寶鎮南四家子村村民張冬雪在糧食減損方面稱得上是“優等生”。她家去年收獲的玉米一直儲存到今年8月份才出售,由於含水量低、沒有霉粒,賣出了近年少有的高價。今年,她家種植的260畝玉米,實現了收獲全程不落地,整整齊齊地碼進了14座金屬儲糧倉。為了減少機械化收割過程中的損耗,張冬雪今年聽取了專家的建議,根據不同地塊玉米的不同成熟度適時收獲,既避免籽粒不成熟而減產,又防止過於成熟導致機收時掉粒損耗。
鐵嶺縣蔡牛鎮靠山村村民趙劍,在創辦家庭農場后,地越種越多,產量越種越高,賣糧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今年,他家的400畝玉米迎來了小豐收,高產地塊畝產能達到2000斤。按照趙劍的計劃,所有糧食脫粒烘干后都存到“糧食銀行”。趙劍說:“現在種糧大戶收完地后,都先把糧食存到糧庫,等價格適合時再出售。雖然要交點管理費,要承擔掉價的風險,但是糧食送到糧庫先烘干,也避免了發霉變質的風險。”
10月12日,昌圖縣大興糧庫有限公司的烘干塔點火運行,正式開始收糧。第二天清晨,附近幾個鄉鎮的送糧車就在公司門口排起了長隊。總經理洪波說:“今年秋天氣溫偏高,而且秋收過程中還下了一場雨,糧食收完不好保管,容易出現霉變。我們做糧食倉儲的企業,得承擔社會責任,早一天點火,農民手裡的糧食可能就少損失點兒。”正如洪波的判斷,當地農民賣糧的心情十分迫切,收糧的第一天,就出現了排長隊的火爆場面。
推廣家庭儲糧的新裝具,減少地趴糧﹔普及以烘干塔為代表的新農具,降低霉變損失﹔引導收儲企業及早開塔收糧,將高端的儲糧裝備高效利用……順應需求、系統治理、綜合施策,鐵嶺市從節糧減損的第一道關口開始,扎實推進科學減損的各項舉措。
對症下藥破解糧食生產難題
“從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全鎮疏通溝渠近5萬米,徹底解決了強降水過后耕地排水難問題。”昌圖縣鴜鷺樹鎮黨委書記史國鵬說。
昌圖縣鴜鷺樹鎮吸取去年遭受內澇的教訓,半年多的時間,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主動破解農田排水難問題,保障糧食高產、穩產。據介紹,雖然今年多次遭遇極端天氣,但鴜鷺樹鎮仍然迎來了大豐收,糧食產量將創造近十年的最高產紀錄。
當地處糧食主產區的多數鄉鎮都像鴜鷺樹鎮一樣,實實在在地解決了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豐收”就成了各個鄉鎮的“標配”。
近年來,隨著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災害影響大”“人工成本高”“比較效益低”逐漸成為影響糧食生產的三大難題。對此,鐵嶺市從糧食生產的實際出發,持續提升公共服務的針對性,持續提升各項惠農政策的精准性,讓農民種糧更有保障、更有底氣。
面對“災害影響大”的難題,鐵嶺市不斷強化氣象服務對農業的支撐作用。全年共進行人工增雨作業5次、防雹作業4次,特別是“5·24”人工增雨作業,有效解除了全市旱情。在玉米、水稻主產區主推應用生物農藥防虫技術、迷相技術和性誘技術,在大豆和花生主產區主推生物農藥防虫技術和性誘技術。全年共實施病虫害統防統治面積21.5萬畝次,其中採用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水稻二化螟面積11萬畝次,帶動全市開展統防統治面積達420萬畝。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分散農民的種糧風險,2023年鐵嶺市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全市種植業保險承保699.6萬畝,佔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94%。
面對“人工成本高”的現實問題,鐵嶺市在農業生產中積極引導推進“機器換人”。通過舉辦現代農機裝備展示交易會、春季機械播種現場會、秋收現場會,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向上爭取保護性耕作、農機深鬆整地項目,讓農民親身感受農業機械化帶來的便利和效率。目前,鐵嶺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3%,其中,水稻全程機械化率達96%,玉米全程機械化率達88%。
面對“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收益下滑這個難題,鐵嶺市積極探索適度規模經營,用機械化、智能化、集約化破解土地細碎化帶來的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目前,全市共有農民合作社8055個,其中省級示范社205個、國家級示范社45個﹔全市錄入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4876個,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04個,承擔中央財政項目家庭農場123個。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涌現,通過土地流轉、代耕服務形成了規模化經營的比較優勢,不僅提升了種糧的比較效益,還在規模化和標准化上為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引入多元主體讓種糧有利可圖
鐵嶺縣聯興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位於沈環線與孤懿線交會處的蔡牛鎮大孤家子村。今年秋天,合作社的烘干塔點火運行后,每天早上七八點鐘就開始忙碌。
大門口處,送糧的農用汽車在扦樣機前排隊檢驗水分,出庫的集裝箱貨車依次開過地秤﹔晾晒場上,玉米堆得像小山一樣,旁邊是鋼鐵巨人一樣的烘干塔和6座足足有四層樓高的圓形儲糧倉,一輛鏟車正一鏟接一鏟地把玉米鏟入輸送機。
一座烘干塔就是一個糧食中轉站,每天看似簡單地重復著收購、烘干、銷售三件事,卻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種糧農民賣糧難的問題。農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把糧食賣到這裡,烘干之后直接進入市場流通,有的賣到周圍的糧食加工企業,有的拉到港口銷往全國各地。
在鐵嶺西部的糧食主產區,每個鄉鎮都有這樣的中轉站,用一座座烘干塔打通了糧食生產端和經營端的“任督二脈”。看似簡單的烘干服務,既解決了糧食進入市場的標准問題,又搭建起糧食進入市場的供應平台,極大地拉近了種糧農民與市場的距離。
作為傳統農業大市,近年來鐵嶺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總體穩定、供給比較充裕,但是要想讓種糧農民有賬算、有錢掙,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還要做好生產體系與經營體系相結合的文章。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鐵嶺市通過招商引資、扶持現有企業、激發創業活力等方式,全方位培育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塑造多元主體入市收糧的競爭局面。
農業是鐵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優勢潛力所在,其中,農產品深加工業更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今年,鐵嶺市在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工程中明確提出,依托特色產業資源,著力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進一步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在載體建設上,鐵嶺市以全域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全力推進各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持續在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提升園區承載力方面下功夫。
據鐵嶺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鐵嶺市不僅糧食產量有望創造新的高產紀錄,農產品加工業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鐵嶺縣、開原市、昌圖縣、西豐縣4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順利推進,集聚區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全市新認定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戶,全市市級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79家,較去年淨增長5家。全市新簽約農業招商引資項目108個,已入庫新建續建投資20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73個,開工58個,開工率達79.5%。
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協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鐵嶺正在把農業建成大產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