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要聞

遼寧:筑牢“壓艙石” 豐盛“中國碗”

邱宇哲 胡婧怡 劉佳華
2023年09月28日09:55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豐收時。在遼寧這片金色大地上,從沿海到內陸,一幅幅豐收美景次第鋪展開來。

作為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之一,今年遼寧糧食播種面積5344.9萬畝。當前,遼寧各地陸續進入秋收的高峰期,今年遼寧糧食作物的目標總產量是489.6億斤。

遼寧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不斷提升單位面積上的糧食產量,絕非單純靠“老天爺賞臉”,而是積極踐行科學種植,“知天而作”的結果。

夯實糧食主產區豐收基礎

水稻是遼寧第二大糧食作物,近幾年遼寧全省種植面積穩定在近800萬畝。位於遼河三角洲中心地帶的盤錦市,曾經是東北的“南大荒”,如今已成為“米糧倉”。

“去年,盤錦水稻種植面積已有160萬余畝,全是鹽鹼地改良而成。”盤錦田忠河蟹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忠介紹說:“鹽鹼土地鹽分高,農作物種下去就活不了。”

經過建立和完善灌排配套工程及“泡田洗鹽”,有效降低了土壤耕層的鹽分含量,水稻就發了芽。

今年,這個代表著盤錦大米品牌建設的首個品種——“紅海灘1號”在盤錦大面積推廣種植。

提起“紅海灘1號”的“加分項”——在優質品種中屬於高產、優質、多抗及適應性強的品種。它分蘖率強、成穗率及千粒重高﹔它外觀品質好、加工品質高、營養品質好、食味品質醇香。2019年,榮獲“國家優質米食味金獎”﹔它抗病、耐寒、耐旱、耐鹽鹼及活稈成熟不早衰﹔它適應性強,可在各種類型土壤種植。

在位於盤錦市大窪區田庄台鎮白家社區的盤錦益仁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工人們正在大棚內整理耕地。董事長孫景旭說:“ ‘紅海灘1號’我們連續種了三年,有濃濃的自然香味,賣得很好,而且非常適合稻蟹共生。”

今年,盤錦市實施盤錦大米品牌提升工程,把“紅海灘”這張城市名片賦予優質水稻品種,將“紅海灘”系列品種打造成盤錦大米品牌。爭取到可用於優質水稻品種繁育示范項目補貼資金480余萬元,補貼規模化種植500畝(含)以上“紅海灘1號”和“鹽粳939”等優質水稻品種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單位和科研單位。

在素有“遼北糧倉”之譽的鐵嶺市,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玉米是鐵嶺第一大糧食作物,糧食產量佔全省的四分之一。鐵嶺市也是全國首個以市域為單位的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現今鐵嶺市玉米播種面積超650萬畝,玉米平均畝產在全省名列前茅。

2022年初,遼寧省氣象局在全省成立了15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黃金玉米帶氣象服務中心”落戶鐵嶺。談起氣象服務,鐵嶺市昌圖縣陽宇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忠華由衷地說,“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今年種植玉米達24300畝,黃金玉米帶氣象服務中心服務很及時,我能提前知道每日的天氣情況和相對應的農事建議,這項服務真是太貼心了,為我們豐收保駕護航 。”

“以前我們種地全靠經驗,現在有了氣象部門的專業服務,讓我們種地更省心,更科學。”鐵嶺縣張庄玉米專業合作社的郭鵬對記者說。

為農業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遼寧省農科院還組織59個專家服務團隊、71個科技特派團、600多名專家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8個主要糧油作物的生產技術指導培訓。截至目前,全省已開展科技培訓534場次,培訓農戶38489人次,發放技術資料44萬冊、農事氣象信息705期,將最新的種植技術和理念傳遞給廣大農業經營主體。

遼寧“糧倉”豐實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智慧元素讓儲糧的損耗大幅降低。

在中央儲備糧營口直屬庫有限公司儲糧倉中應用了電子測溫、空調控溫、內環流控溫、機械通風等四項科技儲糧技術。科技賦能科學質檢、智能溫控、科技防虫的同時,糧食的“住房”條件越來越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

踐行大食物觀,讓“遼寧糧”豐富多彩

糧食不止於水稻、小麥等主糧,還包括蔬菜、水果等副食產品,還有肉、蛋、奶、魚等動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質等可食物品,這也就是所謂的“大食物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進入九月,北緯35度以北的黃渤海海域結束了為期4個月的伏季休漁期。在大連各漁港碼頭,7800余艘漁船競相揚帆起航,開啟秋汛捕撈季,迎接豐收到來。

今年遼寧省新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4個,海域面積累計達到42萬畝。深遠海大型養殖設施裝備實現零的突破,在大連、丹東、葫蘆島啟動建設大型深遠海智能網箱、養殖圍欄、養殖平台和養殖工船,總投資29億元,養殖水體40萬立方米,產能4萬噸。同時,遼寧遠洋捕撈能力加快提升,全國最大的專業南極捕撈加工船已下水試航,年產量8萬噸。

金秋時節,阜新100萬畝的花生熟了,一壟壟花生秧被連根拔起,一串串花生破土而出。

作為全國花生產業第一鎮,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老河土鎮立足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採取“科技+企業+合作社+基地”模式,推廣食用型和高油酸花生新品種,應用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綜合防治等配套技術,實現產量和質量大幅躍升。目前,該鎮花生種植面積12.5萬畝,花生總產值11.5億元左右,初步形成了集生產、加工、購銷於一體的產業格局。

老河土鎮花生是阜新市花生種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阜新市聚焦提質增效,開發花生、蔬菜、雜糧、生豬、肉禽等優勢資源,以品質化、功能化和品牌化為方向,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積極滿足群眾多元化的農產品消費需求。

上半年,阜新市蔬菜產量14.22萬噸,同比增長17.5%﹔水果產量2.68萬噸,同比增長3.1%﹔豬、牛、羊、禽出欄量分別達到302.67萬頭、39.65萬頭、380.07萬隻、5171.4萬隻,同比增長19.3%、17%、11.3%、95.3%﹔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49.25萬噸、8.2萬噸、12.67萬噸,同比增長26.4%、5.5%、11.9%﹔水產品產量1145噸,同比增長10.3%。

把產業鏈延長 輻射東北三省一區

中秋、國慶雙節臨近,位於盤錦市的東北新發地農產品供應鏈中心內一派繁忙。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在這裡集合,然后分發至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送到消費者手中。

東北新發地農產品供應鏈中心作為遼寧省“一圈一帶兩區提升服務業發展”重點項目,總投資46億元,一期已於2022年12月1日試營業,主要以果蔬批發為主,經營總面積30萬平方米,已入駐供貨商5000余戶,果蔬日均交易量5000噸,試營業至今,交易額約為15億元。

“過去,當地經銷商需要到北京新發地市場進貨,現在這些貨品在這就能進貨,縮短運輸距離1000多公裡。”東北新發地農產品供應鏈中心副總經理徐璐介紹,盤錦新發地主打產地化經營,即把真正的產地商品集結於此,進而擴散到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通過大集中、大集散、大流通,大幅降低優質農產品價格,提升消費者幸福指數。

在阜新市遼寧正遠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閆世和拿起一袋丸子:“這裡面的豬肉來自‘雙匯’,雞肉來自‘新希望六和’,油來自‘魯花’,主料全由本土龍頭企業提供,供貨距離不超過10公裡。”加工的本土化,開發的深度化,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化,在一顆丸子裡顯露無遺。

今年,阜新市以花生、玉米、雜糧雜豆和生豬、肉羊、奶牛等優質農畜資源為重點,制定綠色食品從選種、投入品管控、田間管護、收儲運、加工等標准流程,推動農產品加工向綠色食品制造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上半年,阜新市綠色食品產業產值達71.8億元,同比增長14.4%。全市投資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28個,項目總投資26.5億元。同時,阜新市持續推進小粒花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良種奶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完成投資1.37億元。

“有酒有肉,有奶有油,有布有革”,這是對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的形象比喻。如今,在質量、品牌、信譽、文化和綠色的加持下,阜新市農業正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

9月,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踐行大食物觀,合理開發利用東北各類資源,積極發展現代生態養殖,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並舉的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大產業。協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