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東大 奮進長歌
聞邦椿:一生科研為邦國 終身絢爛如椿木
2020年,已經90歲高齡的他,終於達成了自己的心願——完成100部著作。要知道,這樣的工作量不是件容易事,更何況是一位老人。這項工作結束后,他仍不知疲倦地每天按時到辦公室工作,計劃再撰寫著作,將他的人生經驗介紹給更多的人。對他來說,總結與創新,永無止境。
這位皓首窮經的耄耋老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
90歲那年,他又計劃在兩三年內撰寫出七個系列的科學方法論的著作,圍繞七方面的主題,即人生哲學與科學方法論、課堂講授方法學、課程學習方法學、科技創新方法學、智慧人、如何正確及高效做事、人人都可挖掘的巨大潛能,撰寫出適用於小學高年級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專生、大學本科生、研究生、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的七類著作,以饗后輩,為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提供精神食糧。
聞邦椿,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籍浙江溫嶺,1930年9月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東北工學院機械系研究生畢業。現為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教授,機械設計及理論研究所名譽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他不僅系統地研究和發展了振動學與機器學相結合的新學科“振動利用工程學”,還研究了轉子動力學、機械系統非線性振動理論及應用、機械故障的振動診斷、綜合設計理論、機電一體化以及工程機械理論的某些問題。
攀登機械學科高峰
2018年教師節前夕,一張照片在東大人的朋友圈廣為流傳:一位老人在火車站候車大廳裡,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自己的腿上,專注地工作著……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1957年,聞邦椿以研究生畢業考試五門全優的優異成績留校任教。一個甲子與共和國同行,與祖國的機械事業同步,聞邦椿院士用一生踐行著“機械工業報國”的使命。
在60多年的歲月中,聞邦椿創建振動利用新學科,開設了工程非線性振動等近20門課程。他為科學真理立說,為莘莘學子解惑。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中,聞邦椿在振動機械、工程機械領域內矢志不渝地創新、實踐,先后研制出10多種新型機械裝備,使振動這一現象變害為利、造福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他用常人難以想象的勤奮和創新精神,成就了碩果滿枝的學術人生。
晚年的聞邦椿,並沒有過上含飴弄孫的悠閑生活。回顧幾十年的工作,他開始了對科研和教學的總結,並與時俱進推動機械學科與人工智能深度結合。2004年,他受聘為東北大學“重大機械裝備設計與制造關鍵共性理論與技術”“985工程”創新平台的首席教授。以平台為依托,他帶領團隊經過系統研究,提出了三段設計模型,即7D總體規劃模型、1+3+X綜合設計新模型和產品設計質量檢驗與評估模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現代產品設計方法體系。
2010年,聞邦椿主編六卷本《機械設計手冊》時,將上述設計方法體系融入手冊內容中。該手冊后來成為行業經典,2018年再版為七卷本著作,被譽為“工程師手邊書”,為我國上萬家制造類企業制定上千條行業標准,引入工業機器人生產標准等內容,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潛心培育棟梁之材
雖已是著作等身,一代大家,然而在眾多的社會角色中,聞邦椿最看重的身份就是教師。在他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都要因材施教、精心雕琢。“勤奮、刻苦、創新、開拓”,是聞邦椿行事品格的完美注腳,更是他留給學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還記得聞老師給我們研究生上非線性振動課時,已經七十多歲,但是他一上就是4個小時,中間從不間斷,看著整黑板的公式推導和老師汗濕衣襟的背影,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李小彭教授回憶道。聞邦椿的學生馬輝教授也感慨道:“聞老師的包總是鼓鼓囊囊的,書啊、筆記本啊,火車站、飛機大廳……都是他的辦公地點。”
聞邦椿對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特別看重。一次,聞邦椿出差,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揭露博士抄襲別人論文的文章,就把這張報紙帶回學校。“聞老師把這篇文章復印后發給每一個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我們不約而同地把這篇文章放在案頭用來警示自己。”博士生張居乾說。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聞邦椿看來,培養學生時,一個獨家秘籍就是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他們。“我其實就是這樣,我不弄虛作假,我勤奮刻苦,我在工作中堅持不懈地努力,他們看到老師這樣,自己也願意這樣做。”聞邦椿說。
聞邦椿的博士生顧大衛回憶起自己剛讀博時遇到困難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剛接觸到振動利用這門學科時,我被煩瑣的公式搞得頭昏眼花,想打退堂鼓。聞老師告訴我,他曾經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推導一個機械系統的動力學公式,桌子上的稿紙都快堆成小山啦!”動之以情,循循善誘,聞邦椿總是耐心地為學生排憂解惑。
在聞邦椿的辦公室,一塊鐫刻著“德才兼備的科學家、學生愛戴的教育家、聰明睿智的思想家——聞邦椿教授全體學生”幾行字的金色牌匾,仿佛在向這位丹心育人、負重前行的老教授默默致敬。
把科學方法論融入高校思政課
聞邦椿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實踐和創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實踐是實現創造的核心和前提,創新則體現在完成每一件事的過程中。在他心中,大學不僅能夠錘煉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要有具體實踐和操作的抓手。抓住了這兩個核心要素,再掌握了科學的方法論和正確的工作方法,就一定會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正是基於這樣的教育思想,21世紀以來,聞邦椿積澱一生所學,深入系統地提出科學方法論體系,幫助學生獲取成功高效做事的“金鑰匙”。他還先后義務為全國近30所大學、10多個企業作報告,宣傳和指導科學思維、科學創新、科學創業。
“在我78歲的時候,開始整理自傳《奮斗的人生》,就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通過我的家族歷史和個人經歷,總結了提高處事成功概率的一些經驗和教訓,我想這些對每一個人都是有用的,可以幫助年輕人科學高效做事,少走彎路。”談及研究科學方法論的初心時,聞邦椿院士這樣說道。
據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執行院長於天彪教授介紹,聞邦椿院士的人生哲學與科學方法論課已經在機械學院本科生中全面推開,涵蓋18個班級的近580名本科生,每學期16學時,未來還將進入研究生課堂。與此同時,聞邦椿院士的科學方法論還推廣到寧夏理工學院,並在該校的思政課中全面推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做事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要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要讓他們學會科學的方法去高效、正確做事。創新不是憑空臆想的東西,掌握了科學的工作方法,同學們就能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事物的內在矛盾,找出其發展規律,提出解決問題最理想的方法,就會有助於我們的學生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快車道。”談到將科學方法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意義,聞邦椿院士語重心長地說。
本科生劉書業在人生哲學方法論這門課上感觸頗深:“第一次看到有人生哲學方法論這門課的時候,我一頭霧水。在真正學習了聞老師的方法論之后,我領悟到,想要成功並非隻有付出努力那麼簡單,而是要用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去探討科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書育人一甲子,書寫甘之如飴的奉獻﹔追求卓越六十載,繪就永不落幕的精彩。聞邦椿至今還像一部高速運轉的馬達,每天不知疲倦地到辦公室工作,指導在讀博士生,他計劃再撰寫出若干本著作以饗后輩。
“創新是永無止境的,育人永遠隻有進行時。”聞邦椿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