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四大實驗室基礎條件不斷完善,管理機制逐步健全

為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快3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和22個產業集群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為維護國家“五大安全”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遼寧智慧和力量,2022年9月5日,我省聚焦新材料、裝備制造、智能制造、潔淨能源與精細化工等優勢科技和產業領域,以全新體制機制,正式揭牌啟動組建遼寧材料、遼寧遼河、遼寧濱海和遼寧黃海4家實驗室。
按照省委、省政府高水平建設遼寧實驗室的部署要求,省科技廳會同省直相關部門和沈陽、大連兩市,統籌各方資源,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多措並舉、全力推進遼寧實驗室建設。目前,4家實驗室以項目為牽引,集聚科研人員582人(其中兩院院士17人、外籍院士2人),與一批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發中心等創新平台6個,啟動實施重點科研項目56項,推動在遼轉化科技成果30項,累計合同金額3.8億元。
一年來,遼寧實驗室的科研基礎條件不斷完善,運行管理機制逐步健全,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科研產出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9月7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省科技廳廳長蔡睿介紹了遼寧實驗室建設的總體進展,遼寧材料、遼寧遼河、遼寧濱海和遼寧黃海4家實驗室有關負責人分別就顛覆性技術、產學研深度融合、科研攻關和體制機制創新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遼寧材料實驗室:聚力發展顛覆性技術
遼寧材料實驗室旨在打造材料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鞏固提升我省材料研發和材料產業優勢地位,支撐引領遼寧產業振興。實驗室的定位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材料研究機構,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創新體制機制,破解材料重大科學難題,發展顛覆性材料技術,提供材料系統解決方案,滿足國家和地方需求。
一年來,遼寧材料實驗室各方面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實驗室現有人員240人,較揭牌時新增226人。目前,顛覆性技術研究所有科研人員182人,包括院士6人、其他教授/研究員83人﹔公共技術支撐平台有專業技術人員23人﹔另有專職管理人員35人。
實驗室組建了材料素化技術、鋼鐵再生技術、燃氫防護技術、材料智能技術、結構化材料技術和材料量子調控技術6個顛覆性技術研究所,確立了各研究所的建設目標、任務及53個具體研究方向,簽訂了未來五年的研究任務書。各研究所全面啟動專用設備平台建設工作。
實驗室搭建了設施先進的公共技術支撐平台。分析測試中心於9月1日開始試運行,完成了電鏡中心配套環境主體工程建設,編制了120台套高端進口分析儀器購置計劃。制備加工中心初步搭建集合機械、電子電器、系統編程、材料的多專業科研服務平台,完成20台套設備招標評審工作。
遼寧遼河實驗室:構建產研深度融合的新型協同創新體系
遼寧遼河實驗室依托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建設,聚焦互聯網、人工智能推動制造業變革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前沿,面向國家智能制造技術自立自強的戰略需求,結合遼寧航空航天、冶金石化、IC制造裝備等產業發展急需,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的重大關鍵技術創新研究,建設科研創新平台,吸引、聚集高端人才,創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技術創新中心。一年來,實驗室提出強基礎、爭高端的發展思路,部署5個研究方向,啟動包含15個項目的六大自主科研項目群,完成科研體系布局。
在強基礎方面,針對我國智能制造核心控制器和基礎工業軟件等問題,搶抓物聯網、雲計算推動工業生產管控模式變革的重大機遇,引進國際知名學者,組建工業6G網絡、邊緣計算與雲化控制系統兩個研究方向。通過探索換道超車的新型技術路線,實現核心控制器和基礎自動化軟件的自主可控。
在爭高端方面,面向國家產業短板,結合我省工業機器人、IC裝備、航空發動機、冶金原材料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在國家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新基建的創新戰略方針下,探索未來工業互聯網環境下的智能制造新裝備、新工藝、新系統,組建了高運動能力人形機器人、精密制造AI大模型和高耗能冶金原位測量與全流程優化3個研究方向,搶佔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關鍵技術制高點,並在全國率先探索高端制造的變革性制造模式,引領產業跨越式發展。
同時,實驗室構建了產研深度融合的新型協同創新體系,通過構建企業作為“出題人”和“閱卷人”,實驗室作為“技術引領者”和“答題人”的新型協同創新體系,與我省產業鏈龍頭企業緊密協作,共同探索行業顛覆性模式創新。與沈鼓集團合作,建立世界首套定制化壓縮機的機器人高柔性焊接與裝配系統,在不增加生產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實現效率與產能的倍增,支撐國家高端能源裝備快速靈活制造與供應保障。
遼寧濱海實驗室: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遼寧濱海實驗室依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組建,實驗室始終聚焦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戰略目標,結合遼寧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產業培育等區域發展急需,積極部署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養和引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通過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構建多方參與、要素齊備、特色鮮明的“政產學研金服用”聯合體,全力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在遼落地轉化。
打造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中試放大和工業示范的全鏈條科研布局新模式,實驗室已形成“產業出題、科學論証、協同攻關、市場驗收”的協同創新新機制。同時,通過整合多方資源,爭取國家級平台,強化與在遼頭部企業深度合作,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實驗室牽頭組建的“新型固定式電化學儲能研發中心”“綠色制氫及燃料電池技術研發中心”入選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創新平台名單,吸引華為、華電重工、大連博融等近10家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展聯合攻關,以核心關鍵技術突破推動遼寧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
實驗室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以建制化、定向性技術研發為主,將成果轉化收益的80%獎勵研究團隊,推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落地。此外,針對在遼落地轉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再給予科研團隊合同到款額20%的獎勵。在科研任務部署過程中,布局具有產業化前景的科研攻關項目時,要求必須與在遼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確保新培育的科技成果及時在遼落地轉化。
一年來,實驗室組織研究團隊到沈陽、大連等地實地調研產業需求,召開科技成果對接活動50余場,推動科技成果在遼落地29項,合同總金額3.5億元,其中,推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產業項目落地大連,合同金額1.16億元﹔與鞍鋼集團聯合開發無碳冶金技術,全球首套萬噸級綠氫零碳煉鐵新技術示范項目已開工建設,並將先進氫冶金新技術引入遼寧﹔“甲醇制烯烴第三代技術”在遼轉讓,預計可實現年產值7.5億元﹔與恆力集團合作,開展乙撐胺清潔綠色生產技術攻關,現已完成催化劑制備等工作,預計今年年底完成3萬噸/年乙撐胺工業生產裝置建設,拉動投資3億元,投產后將新增產值10億元。
遼寧黃海實驗室: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新模式
遼寧黃海實驗室依托大連理工大學而建。實驗室堅持“四個面向”,立足國家和遼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高端裝備制造的急需,開展國際前沿基礎科學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
實驗室布局高檔數控機床、高端基礎件、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智能制造及智能裝備、先進醫療裝備(籌)5個重點研究方向﹔先后與近30家重點企業進行60余次深入對接,征集技術需求120余項。
面向行業關鍵領域技術需求,實驗室聯合頭部企業開展技術攻關,確定高性能滾動軸承關鍵技術研發、儲氫裝備智能制造技術及產業化等4個重點攻關項目以及9個深化培育項目,並成立高端數控機床、高端軸承和智能制造及智能裝備3個聯合研發中心,吸引社會投資超1億元。
圍繞省、市產業發展急需,充分發揮大連理工大學學科及人才優勢,實驗室密切聯動頭部企業,打造政策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五鏈融通”的科研創新生態。出台薪酬績效辦法,按能力與貢獻取酬,上不封頂﹔出台科研團隊支持政策,給予團隊充分的決策自主權﹔出台成果轉化實施和知識產權管理辦法,鼓勵科技成果優先在遼寧省、大連市轉化,90%以上收益歸科研人員﹔出台經費管理辦法,予以階段性間接經費/管理費優惠。通過體制機制系統化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一年來,實驗室通過改革科研評價、績效考核、資源配置等“小切口”,力爭解決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再到成果轉化服務產業升級過程中的卡點多、斷鏈長等“大問題”,持續探索依托高校型非法人科研實體的新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