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首次發掘出“三燕”時期房址及火炕

此次發現的“三燕”文化時期的房址內殘存的火炕、灶等設施均使用花紋墓磚修建。(受訪者供圖)
本報訊 記者朱忠鶴報道 記者9月5日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日前結束的營口曲塋漢代墓地發掘中,我省考古人員首次在遼東半島地區發現十六國時期“三燕”文化的房址和火炕遺跡。這既豐富了學界對曲塋漢代墓地的認識,同時也對研究魏晉時期遼東半島地區民族分布和文化交流等學術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7月至8月上旬,為配合高速公路施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營口曲塋漢代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發掘魏晉時期各類遺跡20余處,出土文物百余件(套)。
曲塋漢代墓地是營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省博物館考古隊曾於1972年對墓地進行過考古發掘,出土了東漢永和五年文字磚。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文物工作者曾在墓地地表採集到灰色泥質繩紋墓磚,同時,在墓地西南處村民院落圍牆上發現不同紋飾的花紋墓磚。
據主持這次發掘工作的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蘇軍強介紹,曲塋漢代墓地在以往發掘中,僅發現了漢代墓葬,而本次發掘遺跡現象豐富,不僅有墓葬,還有“三燕”文化時期的房址、窯址、水井、灰坑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掘的“三燕”文化時期的房址內殘存有火炕、灶等設施,這些設施均使用花紋墓磚修建。鑒於發掘區周邊分布有大量花紋磚漢墓,且與房址內所用花紋磚形制和紋飾雷同,由此推測,這些花紋磚取自這些漢代墓葬中,而這些房址的使用者應不是漢人。
據了解,這些在房址中發現的火炕通常由操作台、灶、煙道、煙囪組成。以保存較好的F3為例,灶址位於火炕東端,與火炕呈45度夾角,灶膛平面呈圓形,西南連接長方形操作台,西北部連接兩條煙道。煙道多用殘碎的花紋和繩紋磚塊砌筑,磚塊間用泥黏合,存高1-3層,上覆較完整的條磚或方磚成炕面。煙道長380厘米、寬18-25厘米、深25-35厘米。兩條煙道會集於房址西北角,通向室外煙囪。煙囪上部不存,僅余底部,平面呈圓形。發掘出土的遺物包含大量本地區少見的“三燕”文化因素,如:飾有網格狀磨光暗紋、刻劃水波紋、蓖點狀戳印紋的陶器殘片,器形有敞口陶壺、陶罐等。由此可見,曲塋漢代墓地不僅包含漢代墓葬,還包含“三燕”文化生活居住址。
史書記載,遼東半島地區在十六國時期屬於前燕和后燕的統治范圍,但同時期的“三燕”文化遺存在該地區極為罕見,尤其是“三燕”時期的生活居住址,在我省此前考古發掘中更不曾遇到。該遺址的發現,對今后“三燕”文化的研究大有裨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