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百年東大 奮進長歌

長沼湖畔 建設東北工學院

2023年08月25日07:52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從東北大學南湖校區的北門進入校園,沿路既能看到高大巍峨、歷史久遠的信息學館(原主樓),又能領略到裝飾一新的雙馨苑裡的歌聲琴韻﹔再往前,東側是新近修繕的寧恩承圖書館,西側是四層小樓計算機中心。一路走來,踏著科學與藝術的足跡,打開了舊日與新篇的視野。

東北全境解放后,1949年2月,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理學院的775人從北平返回東北。為適應新中國建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以東北大學工學院為基礎建立沈陽工學院,隸屬於東北工業部,校址設在沈陽鐵西地區的偽奉天工業大學和市第二工科學校的舊址(現為沈陽工業大學北院及沈陽第一制藥廠)。幾經遷徙的東北大學又重新回到了故土沈陽的懷抱。9月17日,沈陽工學院舉行首屆開學典禮。當時學校有老師171人,學生937人。

東北工學院形成圖

東北工學院形成圖

1950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決定籌建東北工業大學,包括沈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東北工業大學隻進展了不到4個月。1950年8月,東北人民政府發布命令,成立東北工學院,由著名冶金專家靳樹梁擔任院長。

東北工學院1950年院系設置表

東北工學院1950年院系設置表

1949—1950年,東北人民政府先后組織數次“關內招聘團”“南下招聘團”,赴上海、武漢、南昌等地招聘了近3000人。這些大學教授、理工農醫技術人員秉持“建設新中國”的奉獻精神,由祖國四面八方來到東北,參與東北的文化教育和經濟建設。其中,一大批大學教授和技術人員來到學校任教,形成了強大的師資隊伍。與此同時,學校也在滬寧線各大城市招生,一批有志青年也為老解放區所吸引離開故土,來到東北,成為東工的學生。

伴隨著共和國長子的成長,東工始終是中國工業、尤其是冶金工業科技人才的搖籃。直到現在,許多人仍改不過口,尤其是沈陽的百姓,提及東工大院,無人不曉。這個大院,就坐落在當時選定的東北工學院新校址——長沼湖畔,也就是現在的沈陽南湖東南畔。新校址南到今天的渾河邊,北到南湖公園,面積有181萬平方米。

南湖建校時的情景

南湖建校時的情景

當時,建筑系負責新校址的總平面規劃及各系的教學館、教工住宅區、學生宿舍區及實驗室、工廠等全面設計任務,並成立了設計室。建筑學館等幾大校園建筑便是在那一時期設計落成。

師生建校

師生建校

建設的過程是艱苦的。時任東北工學院院長的靳樹梁曾寫詞描繪:“風自吹襟,人爭掩鼻,汩汩溝流半糞污,湖安在?指幾行衰柳,一片黃瀘。”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建設,蘆葦蕩變成了美麗的校園,成為沈陽市當時的一個地標。

東北工學院(南湖校址)正門

東北工學院(南湖校址)正門

簡潔大方的校門,門裡門外都有許多故事。

建筑學館由黃民生主持設計,由劉鴻典教授帶領孔令文、張靖宇等幾個同學完成施工圖。建筑學館採用不對稱布局,體形錯落有致,室內外空間滲透,造型優美,是在新建筑中運用中國傳統建筑神韻與形式很成功的嘗試,也是沈陽市第一個框架結構的建筑。

建筑學館

建筑學館

建筑學館、採礦學館和機電學館、冶金學館被稱為“東北工學院四大學館”,都是東北大學南湖校區初建時第一批建筑。在地理位置上,建筑學館與採礦學館關系更為密切。建筑學館在學校南北中軸線的西側,採礦學館在東側,東西方向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在外表形態上,建筑學館與採礦學館也有幾分相似,堪稱東北大學的一對姊妹樓。

採礦學館

採礦學館

由於採礦學館與建筑學館的特殊地理位置關系,所以在設計上,侯繼堯也將採礦學館設計成L型,折角處同樣設計為入口和塔樓,並將南北軸的短翼與主體等高(四層),與建筑學館對稱布置。在外觀造型上,侯繼堯採用西式體形,用中式細部處理。

侯繼堯

侯繼堯

“中式建筑講究穿插式,橫梁與柱子之間的契合,是木式的﹔而希臘式建筑,橫梁都是石柱直接頂上去的。採礦學館的設計沒有完全因襲北京大屋頂式的中國風格,而且大門的柱子也不完全是洋式建筑法,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筑產物。”侯繼堯曾介紹說。

從冶金學館正門拾級而上,可以清晰地看見正面兩個石柱上的字跡。右邊刻著:冶金館﹔左邊刻著:冶金館始建於一九五二年,總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建筑設計師原為東北工學院建筑系劉鴻典教授。

劉鴻典

劉鴻典

劉鴻典1932年畢業於東北大學建筑系,師承梁思成、童寯、陳植等大家,被稱為我國“建筑四杰”直系傳人。先后任上海交通銀行建筑師、興業銀行總行建筑師。1941年創辦宗美建筑專科學校,兼營建筑師業務。1947—1949年成立鼎川營造工程司,執行建筑師業務。新中國成立后,任東北工學院建筑系教授、西安冶金建筑學院建筑系首任系主任。他還參與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劃》等大型辭書的編撰工作。冶金學館就是他早期作品之一。

冶金學館

冶金學館

冶金學館的設計既有中國古典建筑的對稱之美,又不乏西式風格的別致典雅。她身著朴實的灰色衣裝,被蒼鬆勁柏包圍著,正面灰紅相間,三個連續的門拱上雕著雲狀的裝飾花紋。正面的四層塔樓高聳峭立,與兩側形成迂回包抄之勢的三層廂樓連接,在背面又提升成兩段沒有連接的四層樓體,形成了一個標准的“凹”字型建筑。

機電學館

機電學館

沿著冶金學館、主樓向西,是南湖校區“四大學館”中最后一座落成樓館——機電學館。機電學館建成於1953年,它的設計者是東北工學院原建筑系副教授王耀。學館建筑面積14208平方米,為四層混合結構,四層通高的大門廊,採用中式穿插枋,通天柱,柱頭為雲紋浮雕,如此體量的建筑,僅用108天就完工,建筑人員大多為當時的東大學子。

學校的定位是高校發展歷史、相對優勢和辦學特色的具體反映,也集中體現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對高等學校的要求。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現代工業產值隻佔工農業產值的17%左右,而且現代工業中幾乎沒有重工業,新中國急需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東工成立以來,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根據當時的國內形勢,調整辦學方針,明確了建設“國內一流、行業示范、理工為主的多科性社會主義大學”的發展戰略,以“辦學強國”取代“辦學救國”,工業報國成為東大人發自心底的信念。

建國初期,我國鋼鐵年產量僅為15.8萬噸,比歷史最高水平下降了83%。然而,此時國家正處於經濟恢復和國家建設的起步期,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鋼鐵材料。關鍵時期,東工科研團隊連續攻克了高爐結瘤、釩鈦鐵礦冶煉等科研難題,在中國冶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上世紀50年代中期,東北大學已經與鞍山鋼鐵公司等有關廠礦、研究所簽訂合同近30份,合作項目多達160余項,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座鋁廠的恢復和建設等,近六成學院師生參與到科研攻關之中。

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東大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勇於承擔攻堅重任,力耕躬學,艱苦奮斗,在國家工業體系建立初期充當了一往無前、昂首闊步的探路者和主力軍。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