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百年東大 奮進長歌

校徽校歌校訓中的愛國傳承

2023年08月20日08:44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校徽是一所大學的特定標志,校歌和校訓則是學校精神的高度凝練,也體現著思想底色和文化基因。

東北大學1926年校徽

東北大學1926年校徽

東北大學於1923年4月26日成立后,便組織人員著手設計和制作校徽。到1926年冬季,景泰藍校徽制作完畢,發給學生佩戴。這枚校徽的形狀為圓形,正面中心是用黑白二色繪成的太極圖形,艮卦邊緣書有“東北大學”和“知行合一”八個字。校徽背面有英文“NEU”三字母,並編列號數。

1928年,張學良兼任東北大學校長。次年,張學良設獎征集東北大學新校徽圖案。林徽因教授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在眾多設計作品中,以象征東北地理特色及其氣魄的長白山和黑龍江而中選,並獲獎金400元現大洋。

東北大學1929年校徽

東北大學1929年校徽

這枚校徽為圓形,其內有一個中心圓,裡面書有“知行合一”四個字﹔在中心圓外的上半部是一個環形半圓,正中有艮卦符號,兩邊各有兩字,組成“東北大學”校名﹔在中心圓外的下方是白山黑水圖案,兩側繪有熊、狼。寓意東北大學要肩負起保衛、開發、建設東北和警惕帝國主義侵略的神聖使命。

東北大學1933年校徽

東北大學1933年校徽

1933年,流亡到北平的東北大學,再次向全校師生征集新校徽圖案。經過篩選,夏雨田設計的圖案被選作新校徽。該校徽由“白山黑水、小舟、‘東北大學’字樣、東北四省(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地圖”組成,呈盾牌形狀,象征著東北大學要乘風破浪,擔負起抵御外敵、收復失地的責任。

東北大學現在的校徽

東北大學現在的校徽

2002年9月,東北大學使用了新校徽。相對於林徽因教授設計的古朴而要素豐富的老校徽,新校徽著重體現了“白山黑水”的特征,並加入了張學良老校長1992年為東大題寫的校名。

今天,從東北大學南湖校區的南門進入校園后,沿著銀杏掩映的筆直甬道前行,可見一座綠意蔥蘢的小花園。一塊光潔的黑色大理石靜靜地斜臥在花園的路邊,上面用隸書鐫刻著東北大學校歌。

東北大學校歌石刻

東北大學校歌石刻

這首校歌始創於1929年,它猶如東北大學的精神圖騰,與校徽、校訓相得益彰,共同反映了東北大學的愛國主義傳統。

1929年,東北大學六周年校慶前夕,張學良校長派人赴京邀請詩人、北京大學教授劉復(字半農),中國現代語言學和音樂學的先驅趙元任共同為東北大學創作校歌。

東北大學校歌(第一首)

東北大學校歌(第一首)

東北大學校歌具有獨特的地域識別內涵。一開篇便標明自己學校的地域區位:“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校歌將東北風物與故土情懷融入其中,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更激勵了學子造福桑梓、報效祖國的決心。

這首校歌不僅深情地謳歌了東北的人杰地靈,更道出了時人對於日、俄侵略勢力進一步掠奪我東北河山的擔憂:“痛國難之未已,恆憤火之中燒。長蛇兮薦食,封豕兮喧呶。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苟捍衛之不力,奚宰割之能逃?惟臥薪而嘗膽,庶雪恥於一朝。”這首激昂奔放、雄渾豪邁的校歌充分體現了強烈的危機憂患意識和濃厚的反帝愛國熱情。

1929年6月,張學良決定在全校傳唱此歌。一次,全校師生員工集會,張學良登上主席台訓話,莘莘學子2000多人服裝整潔,列隊在操場上傾聽。隨后,由教育學院的潘美如指揮,師生員工齊唱校歌。嘹亮的歌聲,表達了師生們憂國憂民、反對帝國主義、“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為達世界大同之目標而奮斗的共同心聲。

在東北大學創建及其流亡的時期內,先后共有4首校歌以第一首校歌為基礎進行改編,在校園內傳唱。這些校歌歌詞雖有些許更改,但抵御外侮、救亡圖存是從未改變的主旋律。大學精神在此時期被愛國主義深深浸染,校歌能夠喚起民族覺醒,共同抵御外侮,並彰顯東北大學建校以來一以貫之的、特有的精神追求。

2003年,在東北大學成立八十周年之際,學校對校標、校色、校歌等進行了重新界定。綜合不同歷史時期的校歌,學校認為,1929年東北大學的第一首校歌大氣豪邁,特色鮮明,歷史悠久,確定其為東北大學校歌。為了使校歌更簡潔、便於傳唱,2004年,東北大學請學校名譽教授、著名音樂家呂遠先生對校歌進行了改編和濃縮。

呂遠改編的東北大學校歌

呂遠改編的東北大學校歌

經呂遠改編的校歌,在保持原有愛國主義傳統的基礎上,歌詞更加緊湊,節奏更加上口,既保持了原有的詞曲風格,又融入了新內容、新旋律。增添了校訓的內容,使校歌所表現的愛校、愛國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同時,原速度被改為進行速度,使校歌唱起來更加富有激情和時代感。歌曲時間也從改編前的4分多鐘,縮短到1分多鐘。

如今,每當新生入校軍訓時,學校必首先教學生學唱校歌,唱校歌已成為每個東大人的必修課。“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時刻激勵並感召著每一個東大人,聲聲校歌,也化作了師生、校友心中最溫馨的集體記憶和共同語言。

東北大學校訓石

東北大學校訓石

每個從東北大學南湖校區正門進入校園的人,都會看到一塊寓意著“高峰迭起”的石頭,上面鐫刻著東北大學“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這八個字勵志務實,既是東北大學精神薪火相傳的見証,也是東大人勤奮踏實的精神寫照。

百年前東北大學建校之時,第一任校長王永江在舉行首屆學生開學典禮時,為東北大學題寫校訓“知行合一”,要求東大的學生要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的道德實踐,不可把二者分割開來。他鼓勵學生篤誠奮進,致力於嚴格管理,推動形成踏實勤奮、傳承至今的東大學風,使東北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成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國家棟梁。

東北大學第一任校長王永江題寫的校訓“知行合一”

東北大學第一任校長王永江題寫的校訓“知行合一”

彼時,抵御外侮、救亡圖存使命尤重。1928年,張學良校長曾在對學生講話時說:“我很望諸君,要堅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學,全國學者都能如此,則中國自強矣。”1929年,張學良為《東北大學校刊》題寫“急起直追”四個字。

對於東北大學這個東北地區的文化旗幟和精神堡壘來說,用自強不息的精神來訓導學生,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勤奮讀書,力求上進,更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2003年,為慶祝建校八十周年,東北大學再次提出把“自強不息”作為東北大學的校訓。

“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是東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跨越、新突破。這八個字,曾經在暗如磐石的歲月裡激勵著東大人在顛沛流離中耕讀救國,在新中國建設中頑強拼搏、真誠奉獻,在新時代矢志報國、擔當奉獻、勇立潮頭、砥礪前行。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