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人民日報點贊新民市數字賦能農業生產:探索“一棚一碼” 建設“植物工廠”

人民日報記者 辛 陽 劉洪超 胡婧怡
2023年08月01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大棚種植信息躍然“碼”上,電腦操控營養液系統,智慧農機協助進行保護性耕作……近年來,遼寧新民市積極推進“數字農業”發展,率先建設“數字孿生農業基地”,賦能農民種植、農業生產,用數字技術便民助農,促進產業發展。

水田映出碧空,秧苗點綴雲朵,插秧機在青綠間行走,播種生機。

雖是農忙時節,遼寧沈陽新民市前當堡鎮中古城子村的種糧大戶王時忠卻頗為從容,打開手機上的“MAP智農”軟件,今年流轉的1800畝地的衛星地圖、兩小時內的天氣情況、土壤墒情等信息一目了然。

“流轉土地面積多少、天氣適不適合打藥、灌水層深淺、作物長勢等,以前都靠人工測量、現場查看,現在通過衛星採集數據,不僅能及時發現問題做出預警,還能精准定位,大大減少了巡田工作量。”王時忠說,“看‘數’種田,去年每畝水稻增收50斤,施肥成本降低20元。”

數字“種”進黑土地,鄉村振興添動力。近年來,遼寧新民市積極推進“數字農業”建設,2021年,獲批遼寧省首批數字鄉村試點市﹔2021年年底,在全國率先建設“數字孿生農業基地”,建設“三農”專題數據庫17個,匯集各類涉農數據。信息網站、短信平台、語音系統、智慧農業APP等技術,已經在當地農業政務管理、綜合信息服務、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流通等領域應用。

數字化創建智慧大棚

5月末,新民市法哈牛鎮后沙河子村農民李寶吉在大棚內新播種了一茬苦苣。直直腰的間隙,他掏出手機掃描了一下大棚入口處的二維碼,認真填寫起種植信息:“農作物種類,苦苣﹔種植面積,1畝﹔播種時間,5月21日﹔預計上市時間,6月21日﹔預計產量,5000斤。”

這個二維碼,是新民市為每個大棚創建的唯一身份標識。除了農戶自主更新的種植信息外,二維碼內還會顯示大棚位置經緯度、面積、所有者等基本信息。新民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冷卓見介紹,“這些信息匯總到新民市數字鄉村一體化平台,既有助於對大棚進行確權管理,又能通過大數據分析,掌握區域內種植結構、產量情況,為農民提供產業信息、上市指導。”

“這兩天,苦苣價格處於市場低點,我們通過調節棚內溫度,推遲上市時間。”說話間,李寶吉來到了另一棟大棚,綠油油的苦苣鋪滿地面,正待出棚。李寶吉按下電動按鈕,遮光帘降下,通風口打開,棚內溫度漸漸降了下來。

今年初,李寶吉貸款對幾個大棚進行了維修、升級。“以往用錢都靠找親戚朋友借,東拼西湊要好長時間才能籌齊。今年第一次找銀行貸款,一共16萬元,幾天就給我放款了,挺順利!”李寶吉興奮地說。

通過數字鄉村一體化平台,“一棚一碼”數據和惠農補貼數據、土地確權數據等相互校驗,新民市構建起“數字+金融”服務體系。銀行隻需對接新民“數字鄉村”系統,就可依權限自動調用補貼、設施農業、農戶信息等各類數據,減少了採集信息的時間和費用。

“對銀行來說,最關鍵的是要核實大棚所有者信息。以前我們隻能通過實地看棚、反復找周邊農戶或村黨支部了解情況來確認,流程復雜、時間長、風險大,農戶和銀行積極性都不高。”盛京銀行沈陽新民支行客戶經理王宇航說,“現在‘一棚一碼’由農業農村局集中備案管理,為我們提供了關鍵、可靠的信息,我們敢貸也願貸。”

新民市現有5.5萬個大棚,年產設施蔬菜近100萬噸。目前通過“一棚一碼”工作,新民市正在為每個大棚創建唯一的身份標識,收錄包括大棚歸屬、所在村鎮、面積等基礎信息。2022年11月以來,金融機構通過新民市數字鄉村一體化平台,累計為農戶放款150余萬元。

“我們正在通過棚戶自行錄入、村委會代為錄入等模式,擴大信息採集和應用范圍。”冷卓見說,“未來大數據將打破農業個體化的信息孤島,為開展訂單農業、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提供數據支撐,進一步打造區域高端品牌,提高農戶收入。”

信息化融入農業生產

穿上一次性鞋套,經過風淋室,進入大民屯鎮沈陽秋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廠”,仿佛來到一間大型實驗室——一組組整齊排列的水培蔬菜,沐浴著棚頂散射下來的陽光,根部的管道系統為蔬菜24小時循環供應水和營養液,寫著定植日期、採收時長的標牌指示著每組蔬菜的生長狀態。

“我們將精准作業應用在農產品生產中。通過電腦操控營養液系統,實時反饋監測數據,調整營養液配比,24小時不間斷為植物提供所需養分。”秋實農業董事長欒冰說。

欒冰介紹,這樣一棟5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每年可生產19種葉菜,年產量40噸。無土栽培還有效避免了土傳病虫害的發生,實現農藥零使用,生產過程通過“二維碼”可全程追溯。

數字賦能,推動農業生產向精細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以秋實農科園區為基礎,我們正在構建數字孿生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由政府投入,通過三維建模和物聯網技術構建園區的虛擬鏡像,連接園區各個溫室數據,未來實現一屏管園區、農作物全生命生長周期的智慧化管理。”新民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世龍說。

邁入位於新民市胡台鎮的沈陽福來食品實業有限公司的大門,一股豆香扑鼻而來。新建的回字形廠房便於通風散熱,豆漿受重力作用通過管道自上而下地進入各層車間,生產出豆腐腦、豆腐、豆干等不同產品。

“現在我們的大豆日加工量可達300噸,每天生產的豆制品多達五六十種,清晨送貨車輛排著隊往外走。”董事長鄂曉泉帶著記者來到一間中控室。

“以前這個屋裡要安排四五十人專門接聽訂貨電話。去年通過政府對接,我們上線了手機訂貨系統,現在客戶可自行下單,隻需4個人就能完成所有訂貨工作。”鄂曉泉說。

近年來,新民市加大網絡通信、物聯網、自動控制及軟件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推廣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管理的精細化,加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智能化監管土地耕作

在新民市於家窩堡鄉,連片的玉米秧苗長勢正旺,筆直地“站”在田壟間,遠遠看上去整整齊齊。新民市北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翟恆偉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著,“現在起壟都靠衛星導航、無人駕駛,起的壟,那叫一個直!”

打開手機軟件,翟恆偉調出正在作業的插秧機畫面。“通過GPS和前后兩個攝像頭,我們能實時掌握農機在什麼位置、干了多少活、如何作業。這些影像和數據資料,不僅能解決邊界地帶一畝二分地的糾紛,也是政府部門核驗耕作面積和耕作質量的重要依據。”翟恆偉說。

從2020年開始,農業部門對東北黑土地開展為期5年的保護性耕作(《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通過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耕少耕播種等現代耕作技術,減少土壤風蝕、水蝕,從而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或土壤肥力。

新民市還為拖拉機、收割機、打包機等農機安裝攝像頭和GPS,對耕作過程實行遠程監控。通過遠程監控,相關部門和農機合作社可以隨時觀察大型機械作業情況,監測深鬆深度和作業面積,掌握農業機械耕種質量和數量,掌握農機進度質量,避免作業造假,規范機械手操作流程。

去年,翟恆偉完成了1萬畝保護性耕作任務,通過驗收拿到了補貼。今年1月,翟恆偉開辦了新民市農豐農機駕駛員培訓學校,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戶進行智慧農機操作和保護性耕作培訓。

“在合作社和培訓學校的帶動下,今年我們保護性耕作面積將達到5.2萬畝。”翟恆偉說,“通過智慧農機,可以實時監測耕作方式、留存影像資料,為相關部門核驗提供數據支持,推動保護性耕作政策精准實施。”

數字賦能農業政務管理。截至目前,新民市已為364台作業機械安裝遠程監控﹔建立農業電子數據庫,並把12個生鮮乳收購站、3輛生鮮乳運輸車、233個“三品認証”產品、120家種子生產企業、89家獸藥生產企業、1家農藥生產企業和51家飼料生產企業全部納入數據庫管理。

“新民將持續種‘雲’耕‘數’,構建1個雲底座、1個數字底座、N個應用場景的‘1+1+N’數字鄉村體系,助力鄉村振興。”李世龍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1日 11 版)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