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本網原創

尋訪最美氣象台站

“氣象+”服務激發新效能 護航遼寧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記者 孝媛
2023年07月26日09:13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盛夏時節,遼寧大地,處處蔥蘢,生機勃勃。近日,“中央媒體走基層看氣象——尋訪最美氣象台站”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遼寧,在觀測點位,在種養一線,在山水之間,感受氣象服務保障產業發展的細致入微,見証氣候資源變身經濟效益的生動實踐,觸摸氣象賦能遼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

“氣象+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長久以來,“看天吃飯”飽含著農業從業者的無奈和心酸。而今,天氣預報精度不斷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手段更加多元,氣象助農服務讓“知天而作”成為現實,也筑起了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入伏以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民兵劉友茂一直沒有回過家,無論吃住都守在遼寧省鞍山市大屯鎮東房身村的防雹增雨作業點。“現在正是南果梨的生長期。這陣子雨多,還總有強對流,我們必須時刻准備好,一旦通知冰雹要來了,就得抓緊僅有幾分鐘的‘窗口期’進行消雹作業。”

南果梨是鞍山市的特產,也是鞍山東部山區的農業支柱產業。這個位於山頂的防雹增雨作業點覆蓋了半徑五公裡內十余個村落的近200萬株南果梨樹。種了一輩子南果梨的劉友茂深知冰雹的危害程度,“沒有這個作業點之前,我們隻能‘望雹興嘆’。隻要一下雹子,南果梨上就會被砸出雹點,果農這一年都白干了!”

據大屯鎮副鎮長焦陽介紹,大屯鎮是南果梨的主產區,種植面積8萬畝,年產值3億元。“這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的主要獲益地區就是我們大屯鎮,還能輻射到海城市的部分區域。”

果農查看南果梨長勢。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果農查看南果梨長勢。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今年6月1日那天,鞍山地區發生強對流天氣,我們監測到大屯鎮這裡可能出現冰雹,立刻聯系作業點進行作業,用防雹彈提前將冰雹轉化為降雨,讓果農免受損失。”鞍山市氣象局副局長向旬說,“全市現有10個高炮防雹作業站點,每年發射防雹炮彈2000-3000發。去年僅千山區的人工防雹作業就減少經濟作物損失超過600萬元人民幣。”

鐵嶺市西豐縣有著“中國鹿鄉”的美譽。梅花鹿對氣溫非常敏感,西豐縣氣象局主動對接養殖戶,在梅花鹿產崽期提供專題氣象服務,及時指導生產,降低災害損失。

產業園裡的梅花鹿。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產業園裡的梅花鹿。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走進中國梅花鹿(西豐)現代農業產業園,飼養員正在給幾隻鹿寶寶喂奶。“這些小鹿都是今年春天出生的。”西豐縣鹿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佘君介紹說,梅花鹿春季產崽期在4月下旬至6月,如果出現低溫連陰雨天氣,很容易導致鹿崽生病夭折,有了氣象部門提供的精准預報數據,工作人員就能提前調整鹿舍的溫度,並給小鹿增強營養,以防病害發生。

做精做細為農服務的同時,氣象部門還通過跨部門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

根據特色農業氣象災害調查和專家論証,丹東市氣象局初步建立了草莓、藍莓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等級標准,並研發了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平台。

據丹東市氣象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主任董海濤回憶,“7月4日丹東地區出現強降水,而7月5日又出現高溫,這樣的天氣會造成藍莓出現高溫日灼風險,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平台自動識別出‘丹東露地藍莓高溫日灼氣象災害風險’,我們提前1天將氣象災害風險預警信息發送至相關部門和丹東藍莓協會,受到種植戶的歡迎和點贊。”

“氣象+文旅” 山水資源變身美麗經濟

近年來,遼寧氣象部門高質量推進“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市”“避暑旅游目的地”等生態標志品牌創建,加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讓美麗遼寧為更多人所熟知。

2021年,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獲得中國氣象局“中國天然氧吧”稱號,為這座發展全域旅游的小城再添一塊金字招牌。

在桓仁的楓林谷景區,有一條獨特的“氧吧路線”。蜿蜒的木棧道,串聯起高聳入雲的林海和時而湍急時而舒緩的溪水。夏日的正午,林邊的景區電子屏上,實時氣溫隻有19.9攝氏度,而負氧離子含量高達30766個每立方厘米,遠超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清新空氣的標准(負氧離子含量1000-1500個每立方厘米)。

楓林谷中的“氧吧路線”。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楓林谷中的“氧吧路線”。人民網記者 孝媛攝

“最近的氣溫比較高,景區的游客量明顯上升,大家都想來天然氧吧避避暑,換換心情。” 李光是楓林谷景區的工作人員,這幾年,他深刻感受到好山好水好環境的吸“金”力。“楓林谷每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這不僅直接增加了景區的收入,也帶動了周邊經營農家樂的農民增收,每戶年均能增加收入3萬元左右。”

隨著公眾親近自然、體驗生態的需求日益強烈,各種精細化生活指數氣象服務產品也層出不窮。

本溪市是遠近聞名的“楓葉之都”,每年九月下旬開始,各地的賞楓愛好者就會密切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楓紅指數”,適時開啟賞楓之旅。

“‘楓紅指數’的發布從每年的九月下旬持續到十月下旬,每天早上進行發布。依據楓葉變色率,‘楓紅指數’分為三級,當達到三級的時候,就代表楓葉變色率達到60%-95%之間,處於正紅狀態,進入最佳觀賞期。”桓仁縣氣象局副局長安東介紹說,氣象部門還會針對各個景區推出對應的“楓紅指數”,方便游客選擇。

無獨有偶,本溪市“隔壁”的丹東市也推出了一系列氣象指數產品,做足“氣象+旅游”的大文章。

2021年,國家氣候中心授予丹東市“中國氣候宜居市”國家氣候標志。丹東也成為國家氣候中心“蓋章”的北方地區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獨特的宜居稟賦、良好的生態環境、秀美的自然景觀,使丹東旅游城市的名片更加響亮。今年“五一”假期,丹東市累計接待游客103.8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23.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74億元。

氣候優、環境美的丹東不僅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人,也吸引著遠道而來的候鳥。丹東鴨綠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最為理想的三大觀鳥地之一。每年3至5月,近25萬隻涉禽在這裡停歇。為做好觀鳥旅游氣象服務工作,每到此時,丹東市氣象局都會啟動生態旅游氣象候鳥專題服務。

“觀鳥指數”截圖。丹東市氣象局供圖

“觀鳥指數”截圖。丹東市氣象局供圖

觀鳥條件受天氣實況、能見度、氣溫、風向風速以及潮汐時間、潮水高度等影響較大,丹東市氣象局綜合分析各要素因子的影響情況,基於候鳥棲息地建立觀鳥適宜度指數,定期制作發布一旬觀鳥旅游氣象服務指南和三天觀鳥適宜度指數,為文明觀鳥和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提供氣象保障。

此外,丹東市氣象局每年還會根據河口桃花盛開期和銀杏觀賞期,推出“桃花指數”和“銀杏指數”。

“我們通過‘氣象+旅游’生態氣象服務,實現氣象與城市發展戰略的有機結合和有效對接,讓氣象成為旅游產業發展‘新動能’和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強勁紐帶’。”丹東市氣象局局長宋仁鋒說。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