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本網原創

玉出岫岩

王斯文
2023年06月29日14:24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吻部前伸上揚,梭形細目,鬣鬃飄舉,卷尾有力,軀體卷曲若鉤。雖無角、無肢、無爪,卻極富動感。周身光潔造型生動,雕琢精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地下一層“古代中國”展區裡,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碧玉C形龍,一直以來備受參觀者的關注,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整器由墨綠色岫岩玉雕琢而成,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

圖為碧玉C形龍。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圖為碧玉C形龍。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提到紅山文化,就不得不提到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

古人雲,黃金有價玉無價。

起源於8000年前的中國玉文化,歷經社會形態變更,代代傳承,從未間斷。可以說,玉器見証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光輝歷程,成為中華文明最具特色的物質載體,也是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顯著標志之一。

“玉根國脈”——傳承千年文明

岫岩滿族自治縣隸屬於遼寧省鞍山市,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42種,玉石儲量約300萬噸,其中菱鎂石、玉石、理石、滑石、花崗石、硅石量多而質好,岫岩玉儲量和質量屬全國之首。

遼東地區下元古界遼河群大石橋組地層以巨厚的白雲石大理岩建造為特征,原岩系海相富鎂碳酸鹽沉積建造,厚度392—604米,岫岩玉主產於三段中——上部,含礦岩系還有白雲質大理岩、透閃石白雲質大理岩、菱鎂礦岩、滑石岩、透閃石岩、方解石大理岩。在中生代時期由於地殼運動岩層產生褶皺隆起,同時伴有岩漿岩體侵入,大量含SiO2的熱液沿層間構造滲透進來,岫岩玉的主要成礦帶賦存於白雲質大理岩、菱鎂礦岩中。

岫岩玉石開採。岫岩滿族自治縣宣傳部供圖

岫岩玉石開採。岫岩滿族自治縣宣傳部供圖

“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古文獻中的“珣玗琪”,即岫岩美玉。

自古以來,岫岩玉便深受人們喜愛,有“古玉之光,萬年瑰寶”的美譽,與新疆和田玉、陝西藍田玉、河南獨山玉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玉”。

在中國的玉料產地中,岫岩玉是中國玉文化史上開發最早、最悠久的玉種,也是理想的玉雕材料,中國最早的玉制品——舊石器晚期的玉制砍斫器、最早的玉器——新石器早期的玉斧,還有震撼了整個中國的紅山玉龍,都是由岫岩玉所制。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遼寧省博物館官網供圖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遼寧省博物館官網供圖

考古發掘証實,在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玉器最豐富、制作成就最高的要數紅山文化。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玉龍、玉豬龍、玉蟬、玉鳳、玉人、勾雲形器、馬蹄形器等多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玉器,其中,碧玉C形龍則是最有代表性的玉器。有專家認為,岫岩玉作為中國最早的玉龍圖騰形象制作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載體,在中國古代龍文化發展和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史無前例、流傳千古的首創作用。

可以說,漫漫歷史長河中,尤其是在遼河流域早期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岫岩玉不僅是一個參與者、一個見証者,更是一個傳承者。

“天下之美玉為先,中華美玉出岫岩”

岫岩玉因產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而得名。自古以來,岫岩滿族自治縣是我國最大的玉石產地,素有“中國玉都”之稱。多年來,岫岩通過實踐探索,實現了天然玉石材料美與設計制造工藝美兩大要素的融合。

岫岩玉雕生產始於清道光初年,以小件制品為主。經過歷代藝人的努力,岫岩玉雕不斷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岫岩玉雕工藝品主要有素活、人物、花鳥、獸四大類。如今,岫岩玉雕已從早期的單體造型發展到群體造型,有故事、有情節。

世界最大玉雕長城。雨桐玉文化博物館供圖

世界最大玉雕長城。雨桐玉文化博物館供圖

2019年8月16日,世界最大玉雕長城在國內首家岫岩玉主題文化博物館——雨桐玉文化博物館揭幕。這件巨型玉雕作品由35位玉雕大師歷經14個月雕琢而成,將岫岩玉與長城“牽手”,以最震撼的藝術效果展現在世人面前。除了這個鎮館之寶外,收藏在雨桐玉文化博物館內“民族大團結”巨幅玉雕畫卷、“滿漢全席”等玉雕藝術品,在造型上嚴謹統一而又極富變化,可謂形神兼備,讓人驚嘆不已,人們不單單痴迷於這些精妙絕倫的藝術品,更主要的是被這些精巧的玉雕技藝所折服。

“民族大團結”巨幅玉雕畫卷 。雨桐玉文化博物館供圖

“民族大團結”巨幅玉雕畫卷 。雨桐玉文化博物館供圖

切、搓、琢、磨……一塊塊其貌不揚的玉石原石,經過一道道工序,被雕琢得栩栩如生,通過玉石的清秀體現出一份典雅,每一個細節都流露出美感和藝術。這些做工精細的傳世精品,無不承載著每一位玉雕人的智慧和心血。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曾說過:“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

當前,岫岩玉產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期,行業內涌現了一批致力於岫岩玉創新的雕刻藝術家,唐帥便是其中之一。

唐帥正在雕琢玉器。唐帥藝術館供圖

唐帥正在雕琢玉器。唐帥藝術館供圖

走進岫岩唐帥藝術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河磨玉雕琢的鎮館之作“華夏玉龍”,不論是神話或是傳說,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一種文化凝聚和積澱。這件作品渾厚朴拙,是象征世代的錘煉與民族的圖騰,更是數千年的玉文化象征。

以雪鄉為題材的玉雕。唐帥藝術館供圖

以雪鄉為題材的玉雕。唐帥藝術館供圖

在藝術館二樓,以黑白玉為主材料的“家在東北”系列作品,讓人驚嘆不已。“草皮房子籬笆寨”“大缸小缸腌酸菜”“姑娘叼著旱煙袋”“窗戶紙糊在外”“養活孩子吊起來”“狗皮帽子頭上戴”“翻穿皮襖毛朝外”“冬天包豆講鬼怪”等東北特有的八大怪,在此處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玉雕作品《家在東北》系列之一。唐帥藝術館供圖

玉雕作品《家在東北》系列之一。唐帥藝術館供圖

不僅僅出於個人對玉雕這門手藝的愛好,唐帥還在繼續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影響力,為岫岩玉雕藝術創作培養高級玉雕藝術人才努力。“玉雕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唐帥經常說:“岫岩玉雕產業的發展說到底要靠文化支撐,而文化支撐的實質,在於培養一大批高級的玉雕藝術專業設計人才。”他表示,在唐帥玉雕藝術人才培訓基地裡,他的培訓重點主要放在藝術創作理念、創作設計思維、創作作品鑒賞與評價、藝術創作實踐示范等方面。

岫岩玉雕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中國傳統工藝,也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為了進一步增強岫岩玉文化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唐帥和他的團隊還經常參加國內知名玉雕大師作品巡回展,希望進一步加強南北合作與交流,促進岫岩玉雕藝術創作理念向高層次發展。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