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載滿思念的船

張知珍一生喜歡大海。
3月24日一大早,張知珍的外甥女韓樂樂按照她的遺願在鞍山市殯儀館領取了骨灰,登上前往大連的專車。
車進入大連港港區,遠遠地,韓樂樂就看到了那艘船——圍欄上插滿了鮮花,幾十個白色的罐子擺在船的尾部。
這是全國第一艘海葬專用船,船長陳琦今年65歲,開船40余年,從事海葬26年。
船長陳琦駕駛海葬船。人民網 邱宇哲攝
在陳琦身邊,是連夜從吉林省四平市趕來的李原。李原帶了一瓶白酒、一罐薯片和幾道家人做的家常菜。“白酒是父親愛喝的,薯片是妹妹愛吃的。幾年前,他們都選擇了大海。看到大海,我就覺得我們又見面了。”李原說。
三聲汽笛,船緩緩起航。
韓樂樂望著舷窗外的大海,抱緊了姨母張知珍的骨灰。坐在她身后的,是陳冰和陳雨姐妹倆。她們各自嫁到了不同的沿海城市,母親生前決定海葬。“媽說以后想她了就各自到海邊看看,方便。”陳冰說。
海葬船尾部的降解罐。人民網 邱宇哲攝
海葬儀式的司儀李冬蘭是船長陳琦的妻子,她引導家屬們起立、默哀。“無論是生是死,我們還是親人、我們還是朋友、我們還是您的兒女、我們還是一家人。請記住,這是我們的約定。” 船緩緩航行,越來越多的海鷗聚集過來,叫聲幾乎掩蓋了發動機的轟鳴,船艙裡有人低聲抽泣。
鮮花、逝者的姓名板被排列在船頭,家屬們依次領取降解罐。在船尾,韓樂樂戴著手套,小心翼翼地將骨灰轉移到乳白色的降解罐中。
李原把白酒擺在了船尾的桌子上,用手機拍了一張照片。“我現在感覺他們就在我身邊。”李原對著大海低聲講話,說想爸爸、想妹妹。
船緩緩停到了預定海域,陳琦拿著擴音器,囑咐家屬:“當船鳴長笛三聲,就請開始投放。”
陳雨抱著白色的降解罐,將額頭貼在上面不忍撒手,淚水從罐子底部滴答到甲板上。“有些情緒是共通的,看見他們哭我也會跟著流淚。”陳琦盡量把視線投向更遠的海面,拉響了汽笛。
到達預定海域后,家屬准備投放降解罐。人民網 邱宇哲攝
綿長的汽笛聲穿過溫柔的海風,韓樂樂在降解罐上別上一支白菊花,又寫下一行字“海水溫暖、心願達成”。隨后她提著繩子,緩緩把降解罐沿著船邊放下,接觸水面,激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李原把白酒倒進海裡,薯片引來了海鷗。
“我會想你的,你也要記著想我們啊。”陳冰和陳雨姐妹倆把罐子緩緩降到海裡。
在這艘船上,“想你”這個詞出現的次數最多。
“向大海、向親人三鞠躬。”船啟程返航,千紙鶴和花瓣在海面上漸漸散開。
“我覺得他們既然來到我的船上,對我而言就不是陌生人了。我在做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情。”陳琦這樣解釋。
二十多年之前,陳琦的船拉的還是游客。“第一次海葬出船是幫朋友一個忙,后來游客都不願意坐我的船了。”陳琦說。
從那之后,陳琦成了專職海葬船長,但當時的港口距離公園太近,經常接到投訴,指責海葬船“晦氣”,陳琦不得不給船另尋一處泊位。在遼寧省民政廳、大連海事局和大連港的幫助下,大連港6號碼頭,成了這艘思念之船的“避風港”。
陳琦掌舵海葬船航行在海面上。人民網 邱宇哲攝
讓陳琦印象最深的,是曾經一個女孩,獨自一人送50多歲病故的父親。“她跟我說,直到罐子沉進海裡,她也沒有確定,父親臨終前說想要海葬,是想給她省錢,還是真的那麼喜歡大海。”陳琦說。
“從去年開始,遼寧省海葬補貼提高到最高2000元。十年間,單單是遼寧省就因海葬節約土地約5.3萬平方米。”陳琦說。
姨母張知珍的心願達成,韓樂樂下船時跟陳琦握了握手。看著家屬們的背影,陳琦說自己將來也一定是要海葬的。“做了這麼多年海葬,我最后也要坐這艘船走。想給他們帶帶話,告訴他們的親屬還在想著他們。”陳琦笑著摘下船長帽子,挂在駕駛艙門口。
碼頭上,陳琦種了很多花。
四季輪回,此刻花開正好。
(文中除陳琦及李冬蘭外均為化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