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要聞

遼寧:筑強“雙引擎” 勠力新突破

金曉玲 呂 麗
2023年04月01日07:22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筑強“雙引擎” 勠力新突破

  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實現全省發展目標,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合力支撐。沈陽市、大連市發揮“跳高隊”作用,在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中當先鋒、打頭陣,全面提升發展能級,努力率先實現新突破。

  3月31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主題系列(第十二場)新聞發布會。沈陽市政府秘書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曲向軍,大連市政府副市長、市政府秘書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李大民介紹為確保三年行動首戰告捷,今年沈陽市、大連市努力打造沈大“雙引擎”,在推動經濟增長上實現新突破、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並回答記者提問。

  沈陽:錨定“12+1”賽道全速進發

  按照全省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十個方面任務,沈陽市進一步細化明確“12+1”方面具體任務,力爭到2025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口規模突破1000萬,努力在打好打贏新時代“遼沈戰役”中挑大梁擔大任、當先鋒作表率。

  找准突破口,奮進新賽道。沈陽市加強項目建設,努力在提升城市發展能級上實現新突破。今年謀劃實施重點項目3500個,開復工重點項目2500個以上﹔確保新簽約、新落地億元以上項目分別突破2000個、1000個﹔大力提振消費、釋放活力,建設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撬動社會資本擴大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上實現新突破,實施營商環境6.0版改革,開展“領導干部進企業、服務振興新突破”專項行動,全市1萬多名黨員干部已與2萬多戶企業精准對接。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培育打造一批百億企業、千億產業、萬億集群,實施產業鏈提升、服務型制造發展、頭部企業園區建設、制造業“數字賦能”和數字經濟發展等工程。

  強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撐,在引育壯大新動能上實現新突破,推進實施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科技成果轉化暢通工程,全年市級及以上創新平台達到15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2萬家,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超過50%。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在引領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上實現新突破,項目化、清單化實施規劃共繪引領、交通共聯暢通、產業共鏈協作等七大工程,推進各項合作框架協議落地見效。

  完善通道平台,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全面拓展“空陸海網”開放通道,積極融入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強力推進自貿區制度創新,培育綜保區“保稅+”服務業態﹔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RCEP國家合作,支持中德裝備園擴容提質。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在高品質城鄉建設上實現新突破,打造現代化生態化國際化大都市,實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動”等。

  提高市域治理能力,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上實現新突破,深入踐行“兩鄰”理念,開展“黨派我來的”溫暖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實施“碳達峰十大工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無廢城市”,厚植生態藍綠本底。

  優化法治環境、信用環境,在打造法治沈陽上實現新突破,實施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沈陽專項行動,推動制定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打造“誠信沈陽”。

  實施“文化+”工程,在建設文化強市上實現新突破,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實施“百館之城”行動,推進重點片區街區改造提升,打造6條核心產業鏈。

  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實現新突破,認真辦好民生實事,實施“舒心就業”“幸福教育”“健康沈陽”“品質養老”等工程,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2.5萬人。

  同時,著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實現新突破,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打造食品工業大市,實施縣域開發區趕超計劃。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針對“12+1”方面重點任務,沈陽市成立13個專項推進組,以超常規舉措和“拼搶爭實”的作風狠抓落實。市四大班子成員帶頭包保推進20項重大事項、17項重大改革、100項重大項目﹔全市各地區、各部門把責任細化到具體處室、科室和崗位,把任務深化到季度、月度,每項任務都項目化、清單化、工程化推進,做到千斤重擔萬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賽馬競進抓落實,“12+1”賽道按月通報、排名,晒成績、賽貢獻﹔激先敦后抓落實,單月到落后區縣開督導會,雙月到先進區縣開觀摩會,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確保干一件、成一件,奮力奪取三年行動首戰告捷。

  大連: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狠抓落實

  大連市將《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與已出台的大連“三年過萬億”行動方案、新時代東北振興“跳高隊”方案有機融合、一體推進,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狠抓落實。

  落實建設高質量遼寧沿海經濟帶部署要求,著力發揮好“一核引領”作用。

  啟動海洋強市建設三年行動,今年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力爭達到4200億元。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萬畝,推動通海型養殖工船、文旅與漁業融合示范項目建設。培育預制菜產業頭部企業100家,全力建設“中國海鮮預制菜之都”。推進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藥物和功能保健品等研發和成果轉化。

  推動沿海六市確定“六項協同機制”。引領產業、功能、交通、環境、新基建等緊密銜接。做強做大海洋經濟、臨港經濟,實現優勢互補、整體增效。加快英歌石科學城和遼寧濱海實驗室、遼寧黃海實驗室建設,推進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深化大連、營口自貿片區聯動,推動沿海港口一體化發展。探索構建遼寧沿海經濟帶基本公共服務平台,共同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建立統一規范的制度體系,提高政策制定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和執行協同性。

  落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部署要求,著力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

  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力爭達到2230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加快推進大船易地開發改造,建設太平灣數字化智能造船基地。推進精細化工高質量發展,推進恆力260萬噸/年聚酯、160萬噸/年高性能樹脂等重大項目。推動大石化易地升級改造,支持潔淨能源、新材料、生命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打造先進儲能裝備研制基地。

  強力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全面推進5G基站、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建設,創建中國軟件名城。推進SK海力士、優迅科技光電子器件等項目,超前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來產業。今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9.5%。

  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質效。出台支持總部經濟發展政策,推動平台經濟、樓宇經濟、會展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生態康養等產業個性化、高端化發展,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文旅功能區。

  加快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實施《大連市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推進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農業龍頭企業15家以上。

  落實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部署要求,著力推進高水平開放合作。

  打造新時代對外開放新前沿。高質量開展“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爭取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居東北首位。培育壯大冷鏈物流分撥倉儲、汽車平行進口等平台,加快推進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拓展RCEP(大連)國際商務區功能,吸引RCEP 成員機構、企業進駐和區域總部聚集,打造東北地區企業對接RCEP示范窗口。

  提升“三個中心”能級。提升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今年新開2條集裝箱航線,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00萬標箱。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大廈建設,打造航運服務聚集區。提升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功能,暢通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提升區域性金融中心輻射力,支持大商所加快研發上市再生鋼鐵原料、集裝箱運力等期貨品種。

  構建高層次對外開放平台。打造自貿試驗區“升級版”,圍繞貿易投資便利化、“放管服”改革等形成一批制度創新成果。推進太平灣等自貿協同發展區建設,加快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建設。突出園區在振興發展新突破中的主陣地、主戰場作用,充分釋放16個重點園區活力,加快建設金普新區、長興島、高新區“三區”,深度謀劃太平灣、金州灣、大連灣“三灣”,做實做強新增長極。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