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68件館藏文物亮相大連

大博展出的沈陽故宮藏黃琉璃鳳。記者 郭 平 攝
大博展出的沈陽故宮藏清代銅鍍金甪端。 大連博物館供圖
3月18日,大連博物館與沈陽故宮博物院聯手推出的“金玉滿堂——沈陽故宮的奢華典藏”在大連博物館正式開展。沈陽故宮從館藏中精選出68件金器、玉器、漆器、玻璃器等,向大連觀眾展示清代宮廷器物的文化底蘊,讓人們領略精美文物所傳承的歷史文化和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
此次聯展的68件宮廷器物中,一對清代銅鎏金甪端十分引人注目,這對銅鎏金甪端高34厘米,長30.5厘米,寬18厘米,為銅鎏金所制,造型憨態可掬,肚圓豐滿,昂首向天,頭頂一角,肩披長鬃,圓眼怒睜。器身嵌有淺綠色寶石,另有火焰紋、雲朵紋,富麗堂皇,端正庄重。甪端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外形怪異,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頭上一角。傳說中這種神獸形象始自秦始皇,相傳秦始皇有一禽獸園,用以圈養珍禽異獸。一次,秦始皇命園官用園中之禽獸雜交,觀其產出何物,經過園官們多年努力,終於培養出一對異獸,園官們將其命名為“角端”,秦始皇觀看異獸外形,因其隻有一角,覺之用“角端”不准,於是賜名為“甪端”。漢代以后,甪端便載入了正史當中,並且神通越來越大。《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有:“其獸則麒麟、甪端……”到了南北朝時期,《宋書·符瑞志下》則記載:“甪端日行萬八千裡,又曉四夷之語,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沈陽故宮崇政殿內御座兩邊就放著一對,用甪端護衛在側,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在百姓心中,甪端的形象則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壽年豐。
沈陽故宮宮廷器物藏品造型精美,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清代宮廷當中的奢華生活,以及古代匠人的聰明才智。
此次大博“金玉滿堂——沈陽故宮的奢華典藏”展出的沈陽故宮文物精品包括金器、玉器與琺琅器、漆器、瓷器等多種材質,設計精巧,式樣華美。
展出的清乾隆款粉彩金地花卉三足爐,是件瓷器,通體金光耀眼。這件文物全高28厘米,口徑16.7厘米,腹徑28厘米,足高5.5厘米。香爐盤口,束頸,橢圓腹,朝冠耳,下承三獸足。器身為金地,其上以粉彩用粉、紅、綠、藍等各色繪制,雍容富麗。爐的腹部主體紋飾為蓮托八寶,頸部與足部為纏枝番蓮紋,口沿與雙耳飾回紋。口沿外側有紅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還有一件清宮用玻璃器“清綠玻璃描金花蓋罐”,全高8厘米,腹徑11厘米,通體以透明的藍色玻璃為地,蓋面扁圓形,中間一圓形凹槽,形成凸起的平鈕,表面描金帶有西方特色的花卉紋飾。器身扁鼓腹,四等分描金花紋與蓋面紋飾相同,底部假圈足。整件器物蓋沿、口沿、底足邊緣均鑲有金屬銅箍。整體晶瑩剔透、金碧輝煌,奢華之中不乏清麗,是精美的后宮佳品。據介紹,清宮玻璃器是在康熙年間由歐洲傳教士負責制作和生產的,因此清宮玻璃的紋飾或造型經常會帶有一些西方特色的元素。
此外,為更為直觀地感受沈陽故宮的宮廷建筑樣式,沈陽故宮還貼心地精選了幾件“垂脊獸”,他們從現有的龍、鳳、獅子、狻猊飾件中選出深受參觀者喜愛的黃琉璃鳳、獅子和五彩琉璃狻猊,期望觀眾能從展覽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共同祈望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富貴吉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